白癜风误区 http://www.kstejiao.com/etbz/yjkx/1673.html编发
拂晓哨位(ID
xsw)
作者
周锦荣
作者简介:周锦荣,笔名午马,年10月生于江苏省常熟市,年12月应征入伍,历任陆军第21集团军61师团战士、军械员兼文书、班长、代理司务长、排长、政治处干事、指导员、教导员、政治处主任。年12月至年6月赴滇参加老山地区对越防御作战,时任炮兵营教导员。年10月转业至江苏省太仓市,曾任镇党委副书记、市物资局局长、市纪委副书记、市物价局局长、市政协专委会主任,年10月退休。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纪实作品《远去的炮声》、由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题写书名的散文集《追梦》。
《远去的炮声》之二十九:猫不在猫耳洞待的生活
接前篇↑↑↑
第七章战地生活
为了一个不少地带回去
“你们营上阵地一个月,实现了安全无事故,团要通报表扬,还要给你们发奖旗。"年4月24日下午,陪同赵汶龙副师长来检查我营为上战场步兵做饭的团长李其安对我说。
是啊,从第一批人员上战场构筑工事至今已经满月了。尽管上战场构工以来,大家干劲很大,经常加班加点,确实辛苦,但我们没有丝毫放松战场管理,实现了无伤亡。
战场上还要呆12个月,如果都能这样,战后把全营官兵一个不少地带回去,该多好啊!
听了团长的话,我这么想着。这也是我们营里几个干部共同的心声。
要实现这个愿望,必须要靠严格的战场管理。
我营在战场上点多线长,高度分散,不便管理。四个连的观察所和营炮观与最前沿的步兵在一起,遭敌炮击、偷袭多,易造成人员伤亡;上下观察所地形复杂,道路危险,易遭敌伏击、抓俘;榴炮阵地暴露,易遭敌炮击。这就是我营在战场上所面对的处境。
尽管战场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战前准备阶段已经讲了又讲,战场管理的措施研究了再研究,细化了再细化,但战场上的实际情况,需要我们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制定战场管理的各项措施和各种预案。
友军作战的经验教训给我们提供了借鉴。
在高地上的友军李营长介绍的23号高地上观察所的警戒和自卫、阵地管理中的20个不准,在10号高地炮观上的友军徐营长介绍的防俘、防雷、防特工偷袭、防炮伤等的经验和做法,丰富和完善了我们的战场管理措施。
防炮击,我们一刻没有松懈。
“据侦缉部门通报,越军已发现你营在三转弯的阵地,明天可能要对你阵地进行炮击。请做好防炮击的准备。”4月8日,团指挥部给我营发出敌情通报。
我们的火炮进入阵地才三天,就被越军发现,还要趁立足未稳就袭击我们。好快啊!
接到通报后,我们立即布置防炮工作。
第二天,越军没有向我营榴炮阵地炮击,而是把炮弹打向了团指挥部所在的芭蕉坪。
为了防止敌炮击造成人员伤亡,我们采取了减员操作法、疏蔽转移法、自身防护法等防炮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进入9、10月份,我营差不多每天下午或夜间都有射击任务,每次一两个目标,一般都是齐射。于是,遭敌人还击的次数多,阵地上的危险性越来越大。所以,我们要求白天减少人员在阵地上走动。
期间,榴炮阵地三次落弹多发,落在阵地20米以内的6发,5米以内的5发,其中最近的离人员工事3米,离弹药所1米。虽然险象环生,但由于官兵们严格执行防炮规定,每次都化险为夷。
营长冯学堂经常根据战场形势发生的变化,及时向部队提出防炮要求。6月,越军完成换防,刚上来的越军很狂,开始向我纵深打炮,战场气氛骤然紧张起来。当得到指挥部发出的关于三营遭敌炮击,该营指挥所附近落了不少炮弹的情况通报后,冯营长马上给阵地上打电话,要求注意防炮。
10月中旬,我军两次出击作战,都给敌人以重创。进入下旬,观察所发现越军在修筑炮位,加修工事。21日上午营长得到23号炮观的报告,敌高地有一辆拉木料的汽车,15人在加修工事,高地也有一个班的兵力在加修工事。11月初,我们又接到上级通报,越军在我团的防御方向上正在加大物资储备;我观察所也发现越军的流动人员全都背着东西在走动。于是营长又亲自上25号观,在对越军当面几个阵地进行验证的同时,发现敌、、白石山、、等高地被我炸毁的工事已经修复,防护层加厚均在2.5米以上。敌白石山上面的工事留有2个观察孔,已有人昼夜向我方进行观察。
“种种迹象表明,越军已经完成了防御工事的修复,下一步有可能要对我采取报复性炮击行动,各连在做好反击的同时,要把工作重点放在防炮上。"营长通过电话会议的形式给各连作出布置。
果然,11月7日和8日晚上,敌、炮地分别向我25号高地西侧各发射了6发迫击炮炮弹。由于早有防范,观察所的官兵镇定自若。
16日下,在我营榴炮二连、炮击炮连参加的重点炮击过程中,越军向我纵深还击,营阵地指挥所附近落了30多发炮弹,其中一发炮弹落在厕所边上,一发炮弹落在营卫生所附近,一发炮弹把营阵地指挥所附近道班的房子炸塌。由于大家都在猫耳洞里防炮,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19日下午,25号高地遭敌炮击,炮弹落在阵地上,有的工事被击中,榴炮二连观察所由于人员隐蔽得好,仅损坏了部分衣物,人员无一伤亡。
防抓俘,我们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
“15号旧址有敌特工队活动。”4月29号晚,迫击炮连观察所将观察到的敌情向团指挥部汇报,同时把情况通报给了步兵一连,一连官兵迅速出枪射击,打死敌1人,伤敌2人。由于迫击炮连观察所警惕性高,及时发现敌人的行动企图,避免了遭敌偷袭抓俘。
观察所人员和有线兵上下阵地多,常常要经过复杂、危险路段,容易遭敌伏击和抓俘,因此,我们在布置任务的同时,提出出行人数携带枪支弹药的要求,提醒大家保持高度警惕。
“你们要让新上观察所人员尽快熟悉和认真执行有关防炮、防抓俘、防摔伤的规定。"8月3日,三个榴炮连都换了一批人员上观察所,由于观察所所处的环境和炮阵地明显不同,各项防范的要求也不同,所以,营长及时给各连观察所发出通知。
8月11日下午1点钟左右,晴朗的八里河东山方向上空突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狂风大作,差点把我营炮观的伙房给掀掉,一营的伙房及吃饭棚子上的油毛毡全部被吹走;25号高地上连续刮倒了4棵大树,营炮观到各连观察所的通信线路基本上全部中断,只剩下通23号高地的一条线路通着、营长马上让通信兵用电台与25号高地上的榴炮二连观察所取得了联系。
就在这种情况下,越军对我-9号哨位、老康弄四连设伏队、12号水源处进行偷袭。反偷袭的战斗整整打了一个晚上,这在以往是没有出现过的现象,说明新换防上来的越军胆子很大,而且对我防御前沿的阵地比较熟悉。为此,营长立即提醒各连观察所加强警戒,严格控制人员下山。
“你们要认真抓好观察所防炮、防抓俘、防摔伤规定的落实,严禁私自下阵地和乱打枪、乱投弹。"12月25根据上级要求,三个榴炮连连长下阵地休整,各连副连长上了观察所,营长又马上给各连副连长提出了要求。
榴炮二连观察所位于我团防御的最前沿,从马鞍山至观察所的道路狭窄,是敌人经常活动的地段。就在那个道口,第一批轮战部队的一个战场救护所被越军偷袭成功,造成极大的损失。根据这种情况,榴炮二连制定了防抓俘措施:上下观察所人员必须7人以上,按规定携带武器,行进途中分三个组。即:第一组为侦察组,第二组为火力掩护组,第三组为保障组。组与组保持相应的距离,确保上下阵地人员安全。他们的做法得到了团首长肯定并在全团推广。
阵地上,为防敌特工偷袭抓俘,我们严密设置警戒位置,严格哨兵制度每天更换口令,明确上下哨位的路线,连队干部坚持不定时查哨,保证阵地警戒不失位。
通过经常不断地防特工偷袭和防抓俘教育,官兵们始终绷紧了敌情观念这根弦,保持着高度警惕。我们不仅没有一人被越军特工抓俘,反而抓捕了两名在逃的嫌疑犯。
年10月4日上午,榴炮三连排长仇伦田和班长王都文,发现一形迹可疑人员在公路上窥视阵地后离去,便尾随跟踪数十里将其抓获,原来此人是因失恋杀人企图越境的逃犯。
榴炮一连官兵也在阵地附近发现一名企图服毒自杀的重刑逃犯,立即将其送团卫生队抢救并报告了地方公安部门。
控制人员流动,是防雷伤及发生其他事故的有效措施。
“轰!”年8月17日上午11时,爆炸声在25号高地附近的树丛中响起。奇怪,敌我双方都没有打炮,怎么会有爆炸声?
25号炮观的官兵急速走出洞去查看。“不好、出事了!不知谁先发现一炮连侦察班长倒在血泊中,惊叫了起来。
原来,这位班长为了给上地见习的友军干部搭床铺,出去砍树棍,不小心踩着地雷,右脚掌2/3之处炸掉。
这起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必须严格执行规定,减少人员流动,能减少流血牺牲。
这一血淋淋的事实,再次给我营发出了警示令,营长马上布置各连炮观、各炮阵地召开会议,进行整顿,研究执行规定的措施,提高部队执行规定的自觉性,保证营党委把全营官兵一个不少带回去决定的实现。
管理要靠规章制度,靠具体措施。
营连设立了人员外出监督哨、军容风纪检查岗,在附近村庄建立了联系网,并坚持检查、登记讲评制度。
根据战场上各个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我们在炮阵地上逐步建立了早出操,晚点名,进行队列训练和会操等正常的一日生活制度,较好地控制了人员外出。
对部队中出现的苗头性问题,我们严抓不放。
年7月20日下午,副营长吴家松参加团召开的行政管理工作会议回来后跟我说,张凤辰政委在会议上讲了榴炮一连炮观枪走火4次、用枪威胁老百姓、借枪给老百姓的问题,指示我们要尽快调查清楚。
第二天晚上,我和副营长就找榴炮一连从炮观上下来的战士蔡国了解情况,次日我又爬上高地,到榴炮一连观察所实地进行调查核实。
上午,我先找连长吴学光谈话询问,后又向同在一个高地上的六连连长李选民和当地的生产队长了解情况,下午找指挥排长杨义谈话核实。在弄清楚问题后,我召集榴炮一连观察所的全体人员开会,对相关人员提出了严肃的批评,再次阐明了严格执行规定对连队、对百姓、对自己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具体要求。
作战后期,部队出现松懈,管理难度加大,但我们不敢放松。
年2月17日,我们接到反映,我营有人深夜在夭六村转悠。晚上,我和营长等四人从9点到11点在夭六村巡查,结果发现榴炮二连有四人在村上闲逛,我们立即把他们带回营阵地指挥所,对他们进行了批评教育,通知连队派干部把人领回,并给榴炮二连提出了加强人员管理的四点意见。控制人员流动,我们首先严格管理干部、骨干,对发生在他们身上的问题绝不迁就。
“你们要好好想想自己行为带来的负面效应,想想自己肩负的责任,想想怎样把部队带好。”
11月18日上午,针对榴炮一连两位排长在干部整顿期间不请假外出的问题,我同那两位排长进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谈话,对他们的问题提出了严肃的批评,要求他们认真反思自己擅离岗位的行为对作战、对战士产生的影响。随后,我亲自起草了文稿,就此事向全营发出通报,要求全营官兵引以为鉴,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
作战期间,全营调整和撤换了不称职或自身问题较为突出的6名班长;而作战勇敢,自身作用好,管理能力强的榴炮二连班长马武忠、迫击炮连班长张连、高机连班长郭应军则在战火中由战士直接提升为排长,成为我军最基层的一名军官。
第一次跨过国境线
上战场一个多月,榴炮阵地的构筑已经完成,炮击作战已经顺利展开,我牵挂着与一线步兵战斗在一起的观察所的官兵,想上去看望他们的心情越来越急迫。
得到团指挥部获准,我于5月18日上午上25高地,看望坚守在那里的榴炮二连观察所的战友。
为了保证安全,上级规定,营以上干部上一线,必须有5人以上护送。
为了护送我上观察所,榴炮二连派了几个战士顺便给观察所送粮送菜。
营指挥车把我们送到上25号高地的山口,我们便下车步行进入山谷。上战场后,我已经听说先前轮战部队的一个卫生所设在这个山口,便于就近实施救护,可是被越军的特工发现了。在一个深夜,越军包围了这个卫生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偷袭,待附近的步兵获悉赶来救援时,为时已晚,卫生所人员全部“报销”,而越军跑得不见了踪影。所以,后来接访的部队,在这里再也没有派兵驻扎。
在上山之前,我看了看这个山口的地形地貌。
山口四周都是茂密的森林,东侧是高山,西侧是盘龙江,南北走向的公路穿越在峡谷中间,沿公路向下往南走,离中越边境就不远了。这里的植被茂密,极易隐蔽部队的行动。站在这里,给人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我们离开公路就进入山谷。那天刚下过雨,我们上山时还时有零星小雨。路两旁都是高大的树木,路很窄,路面高低不平,有的地方还有积水。见着路面上的水潭,生怕里面有地雷,我们尽量踩着高出水面的石头走。
战士们是很勇敢的,也尽责保护着我的安全。
榴炮二连的两名战士在前面开路,通信员张麦明身挎我的手枪,手里提着他自己的冲锋枪走在我前面,还有榴炮二连的两名战士在我的身后殿后。
为了减轻负荷,我把手枪给了张麦明,手里只握着鸡蛋大的手雷,我称其为“光荣弹”,一旦发生被越军特工抓捕的危险,我就用它与敌人同归于尽。
遇到水潭了,张麦明回过头来跟我说:“教导员,您踩着我的脚印走。”遇到露出水面的石头,他就站在旁边拉着我的手,帮助我踩着石头过去。
我被张麦明的行为感动了。他为了我的安全,不顾自己的安危,试探着路,如果有地雷,他会先踩着。真是尽心尽责的通信员、警卫员。我嘴上没说,内心却非常感激他。多么好的战友,多么勇敢的战士,多么深厚的手足感情!
就这样,我们深一脚浅一脚,提心吊胆地在山谷中走着,高帮雨鞋上蘸满了泥水。
“这路真难走!”在走过一段较平的山路小憩时,我叹息道。
“教导员,这段路算是好走的,前面上山的路更难走了。”榴炮二连的战士告诉我。
上山了。走了没多久,就印证了战士们说的,路更难走了,简直比上华山还要难。
华山自古一条道,而我们走着走着,前面就没路了。
出现在我眼前的是陡峭的悬崖,用树棍做成的梯子搭在峭壁上,梯子基本是垂直的,还侧斜着,刚下过雨,圆圆的树棍很滑。
战士们提醒我:“梯子下面的草丛里有地雷,小心摔下去。”
战士们还教我:“上的时候一只手拉着绑在树上的那根护绳,一只手拉着梯子上的横档一级一级上。”
榴炮二连的几个战士背着粮和菜先上去,他们卸下背着的东西,俯身下来准备拉我。
该我上了。我按照战士们说的方法开始攀登。虽然我没背东西,没有负重,但脚蹬到梯子上还是往下溜,好在我手脚并用,张麦明又在后面推着我的屁股,才没让自己滑下去。一步两步,一级两级,艰难地往上爬。
“教导员,把手伸上来。”上面的战士在喊我。我抬头一看,原来要到顶了。上面的战士一把把我拉了上去。
“教导员,上面还有三个这样的梯子。”战士们告诉我。
休息片刻后,我们继续攀登。
在攀登的过程中,我想起了爬华山的那段经历。
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在步兵一连担任指导员,连队在陕西华阴农场执行军农生产任务。一个星期天,我带着来部队休探亲假的妻子去游览闻名于世的西华山。
部队农场到华阴县有10多公里的路程,我骑着自行车,带着妻子,穿过华阴县城到达西山门,寄存掉自行车,通过检票口,徒步向山里走去。
那时华山景区还没有索道,游人都是走着进山,然后攀登上去。
我和妻子从玉泉院出发,顺着明净清凉的山泉而上,经五里关、石门、莎罗坪、毛女洞、云门、到达青柯坪。坪的东面有一巨石,叫“回心石”,正处于华山第一道险境千尺幢之下。
此时我和妻子已经感觉到累了,再仰观千尺幢,见石梯在悬崖峭壁上盘旋,游人手攀铁索,沿峭壁、狭窄石缝的垂直石级缓慢地在向上攀登。
面对倚天峭壁,令人望而生畏,不少游人至此胆怯而归。“回心石”也因此得名。
妻子看着,真的灰心了,不想再上去。
“已经走到这里了,还是上去看看吧。”我跟妻子说。
在我一再鼓动下,妻子下决心跟我一起上山。
在狭窄垂直的石阶上攀登,妻子很害怕,我让她走在我前面,我在她后面,其实是她在上面爬,我在下面保护。上山的人很多,一个紧挨着一个,我抬头看,惊出了一身冷汗,如果上面有人失足掉下来,那就会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从上到下一路人都会滚下山去。多么可怕啊!我在心里祈祷,千万不要有人摔下来。
跟随着人流,我们出千尺幢,到达百尺峡,这里是登山的第二道险关,两壁高耸,中间夹有一块崩落下来的巨石,人从石下过,惊心动魄,抬头望去,石上题有“惊心石”三个大字。走过百尺峡,再闯仙人桥、俯渭崖、车厢谷、虎岭等小险处,又来到了登山第三险关一一老君犁沟。这是夹于陡峭石壁间的一条沟状险道,沟深不见底,传说古代太上老君到此见无路可通,就牵来青牛,一夜之间成这条山沟,作为登山通道。沟的尽头就是被称为”猢狲愁”的陡崖壁。再向前攀登,我们终于到达了北峰。
尽管我们知道华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其险居五岳之首,有探险的思想准备,但上到北峰,见其山势孤耸,三面都是绝壁,只有一道山岭向南延伸而去,地势十分险恶,心里好害怕。
那时的北峰上只有一座很小的庙宇,不像现在,有索道站,还盖了不少建筑,供游客休息、餐饮和购物。
站在光秃秃犹如鲤鱼的岭脊上,面对呼呼而来的大风,我们俩两腿发软,两眼不敢往下看,一看就头晕,再也不敢站在那里了,便找了块比较平坦的石头坐下。
此时已经是中年时分,走了这么多的路,爬了这么长时间的山,肚子已经饿了,我们俩便啃起了带来的干粮,打开军用水壶盖,喝着自带的白开水。
我们知道华山有东、西、南、北、中五峰,主峰有南峰“落雁”、东峰“朝阳”、西峰“莲花”,三峰鼎峙,人称”天外三峰”。还有云台、玉女二峰相辅于侧,36小峰罗列于前,虎踞龙盘,气象森森。因山上气候多变,形成“云华山”、“雨华山”、“雾华山”、“雪华山”,一派仙境给人以美感。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
那时,临崖还没有筑护栏,看着人群继续往上爬,我们俩只好望而怯步,再没有勇气往上走,去欣赏那些美妙的景观了。
从北峰上往回返时,在老君犁沟口发生了拥堵。通过那一条狭小陡峭的通道,下去比上来更难。因为下得很慢,沟口上的人越聚越多,后面的人一个劲地往前拥,极有可能发生踩踏或挤下悬崖的危险。此时,不知是西安哪个大学的一群学生站了出来,协助工作人员维持秩序,才使得人群稳定下来,排着队耐心的等候。
终于轮到我们俩下去了。这次我走在前面,妻子跟在我后面,确切地说是我在下面,妻子在上面。每挪动一步,我一只手拉住铁索,一只手托着妻子的脚,让她踩踏实了再搬动另一只脚。上面的人老是在喊:“快点!快点!”可我们没有理会他们,继续按照我们的节奏一步一步下行。深切地体会到了“上山容易下山难”的真谛后,我们终于安全地走出险境,来到山下。
回头望望走过的那条陡峭的石缝,真是心有余悸,后怕极了。
回到眼前的战场上,我们爬上了最后一个梯子,到了山顶。我用手捋掉了脸上的汗珠,抖了抖身上湿透的衣服,回头看了看那难似登天的云梯,心潮翻滚。
此时,我已经体验到了观察所官兵生活的艰难。他们的后勤给养只能送到山口。要吃饭,就得下到那个山口去扛粮扛菜;要用水,也得爬过梯子下山去背;弹药的补充,还得通过这条唯一的“路”去领取;要保证通信畅通,有线兵也得上下梯子去查、接线路。
到了观察所后,从连长曹丕清的汇报中我还了解到,为了争创军区前指的先进观察所,更是为了提高自身的防护能力,他们通过梯子,将沉重的工事钢架从山下一块一块背上来;山上到处是地雷,取土很困难,他们也是通过梯子,从山下把土一袋一袋背上来,在山头上构筑工事。
为了生活,为了生存,为了完成作战任务,他们只有走这条没有路的“路”。这条“路”,是他们的生命线。但若稍有不慎从梯子上掉下去,身体摔伤算是轻的,如果掉在地雷上,命就没了。这条“路”又成了他们的生死线。
到榴炮二连的观察所了。
“教导员,您来了。”榴炮二连连长曹丕清行着军礼迎上来说道。“你们辛苦了!”我边举手还礼边说着,然后和曹连长紧紧握手。
自从上战场构筑工事分别至今已经近两个月,除了与他通过电话,这是第一次和他见面。看得出来,经历了近两个月战场生活的磨练,这位在接到参战命令,更换装备后,由营指挥排长直接提拔成为我营最年轻的连长,本不胖的他消瘦了许多,但也成熟老练了许多。
在见过观察所所有的官兵后,曹丕清连长带我察看了整个观察所及其周边地形。
榴炮二连这个观察所是新开辟的,我们接防的那个炮兵营没在这个高地上开设观察所。刚上阵地,他们加班加点,不怕苦、不叫累,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连长曹丕清白天带领大家构筑工事,夜间还担任值班观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仅用8天时间就构筑起了比较安全、隐蔽的人员工事和观察台。
他们的人员工事巧妙地利用极为有限的地形,布局合理,全部用拱形波纹钢架搭成,填满土的编织袋将波纹钢架起,拓展了工事的空间高度;用填土的编织袋垒的护墙很厚,码放的很整齐,工事之间相互贯通。
他们选择一棵高40多米的大树,用树做成的梯子固定在树上,在距地面29米处的树树杈上铺了两块床板,周围用树杆围着,搭成观察台,改善了观察条件。再架上40倍望远镜,观察的视界十分宽阔。
营长冯学堂(左)与迫击炮连连长马永正在观察台上观察验证敌目标
难怪在我们考虑由于25号高地生活保障困难,危险性又大,让榴炮二连观察所搬到别的观察所去时,曹丕清连长给我和营长写信,表示他上25号高地心甘情愿:“生活虽苦,可我愿意吃苦;危险虽有,可我是党员”。一再表明决不和其他观察所合并的意愿:“要合并让其他观察所到25号高地来”。他坚定地表示:“在这种时候,我不愿当客人,要当主人,要当25号高地的主人。因为我也是连长!”
因为25号高地观察视界宽、效果好,他还想在我和营长那里走“后门”,要我们多给他们任务,让他们多打炮。他信誓旦旦:“保证会出战果的。”
实地察看了他们的观察所,看到了他们有利的观察条件,我理解了当时这位连长的心情,也理解了上级首长要他们争创军区前指先进观察所的由衷。
后来作战的实践证明他们的选择是对的。
25号高地是在国境线上的骑线阵地。在一块界碑旁,曹丕清连长介绍说:“跨过这块界碑,就是越南的地界了。
“哦。那跨过去,就是出国了。”我说。
在跨出国界之前,我仔细端详了那块界碑。界碑是一块高约80公分,宽约50公分的石碑,面向我方的石碑上首第一行刻有“BORNE.18”,第二行刻有ANNAI(此间有两个字母认不清)CHINA”字母,右侧竖刻着汉字“大中华民国云南”,左侧竖刻着汉字“大法国越南”中间竖刻有汉字“第十八号”虽然那几个字母我没有全部认出来,但大概看出是法国占领越南时期树立的18号界碑。
18号界碑
看完后,我一步走过界碑。
“我终于出国了!”我感叹道。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出国。虽然感觉有些新奇,但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人们出国远涉重洋,不是考察做生意,就是探亲访友,或是观光游;不是坐飞机,就是坐轮船。像我们这样的出国只能是地域概念上出了国境线而已。
但是,我不甘心,既然出国了,得看看外国人吧。于是,在曹丕清连长的陪同下,我登上了观察台。
作者(前右)与榴炮二连连长曹丕清(前左)、榴炮二连侦察兵梅正良(后)在25号炮观的观察台上
“那是越军弹片炸的。”曹丕清指着观察台床板上的弹痕告诉我。他还告诉我:“大树底下到处是地雷,只要随手扔一颗石块下去,就会引爆地雷。”
“你们上下可得小心,在观察台观察时也要注意,防止人员掉下去;当越军炮击时,除非万不得已,不要上观察台,要注意隐蔽。”我嘱咐着。
我本想上观察台看看越军到底长得啥样,可老天老阴着个脸,观察不出去。
着这个小小的遗憾,我离开了国境线,离开了25号高地,告别了榴炮二连观察所的战友,下到营炮观,晚上就住在营观察所。
我的那个小小的遗憾,第二天就弥补上了。
19日上午,我参加了战时法制教育动员大会,下午便和冯学堂营长一起上23号高地看望设在那个阵地上的榴炮三连和迫击炮连观察所的官兵,并传达贯彻团战时法制教育动员大会精神。
这天天气很好,但很热。
23号高地很高路也不好走,基本上没路,都是踩着高低不平的石头走,稍不注意,极易崴脚。
羊肠小道似的山路两旁荆棘丛生,树大林密,我们行走期间,基本上是淹没在树丛中。
走着走着,前面有一棵倒下来已经枯竭的很大的树杆横跨在路上,我们从它的下面钻过去后,营长说:“休息一会再走吧。”
我们坐在石头上休息,已经两次上过23号高地的营长边喝水边向我介绍:“前面就是原始森林,要走多米才能走出去。”
他告诉我,过原始森林的人都说得很可怕,主要是担心越军特工的伏击。
果不其然、进入原始森林,一股阴气袭来。参天大树蔽日,茂密的草丛难于窥透,倘若越南特工隐藏在里面,真的很难发现。
山路曲折蛇行,越往里面走,越发感觉阴森恐怖。
走在前面和末尾的战士端着冲锋枪,做出随时射击的姿势。跟随营长在炮观的通信员孟友东走在营长前面,我跟在营长后面,通信员张麦明还是肩挎我的手枪,胸前挂着自己的冲锋枪走在我的后面。大概是人多势众的缘故吧,我的心里倒并不害怕。我紧紧着“光荣弹”,不时地观察着路旁的动静,做好了反击越军特工偷袭的准备。
走着走着,前面的光线渐渐亮堂起来,我知道快要走出原始森林了。
走出原始森林,外面艳阳高照,夹带着热浪的空气扑面而来。然感觉有点热,但让人舒坦多了,完全没有了走在原始林里的那种透不过气的压抑感。
由于上23号高地要穿过原始森林,会有危险,团首长放心不下,我们一行刚到山上,团指挥部就打来电话,询问我们到了没有。
23号高地面积不大,也就百把平米。山头虽小,却有我营的榴炮三连、迫击炮连观察所,还有炮旅的2个营前观,1个步炮观察所和1个步兵班。这么多单位和人员,能用来修筑隐蔽工事的地方实在太少。
由于条件限制,榴炮三连和击连观察所基本上利用友军留下来的人员隐蔽工事和生活棚。他们接防后只是对工事顶部和顶棚进行了翻修,解决了漏水问题。
由于23号高地正面有18、19号等高地的阻挡,观察的视野不是太好,为了增强观察的效果,他们对观察工事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
接防时,友军的观察工事非常简陋,一个垂直木梯靠在树上,把观察器材的支架固定在树的枝杈上,人就爬趴上面观察,人员上下和观察都很不方便。接防后他们将一块床板固定在树杈上,在前面架了一米多高的波纹钢工事,把观察器材架在床板上,这样观察起来就方便多了。他们又从山顶高处平搭一个7、8米长的木栈道通往树上。这样,如遇到情况撤下来要快一些,相对安全一点。
观察台改造以后,有它的优点,便于观察,但也有缺点,那就是目标大了,危险性也随之增大。如果越军炮火直接打击,是没有足够的时间撤下来的,只能企盼它首发或首群不会直接命中。
他们住的条件就更差了。迫击炮连连观察所通常有6人,仅有1个1米7的钢架工事,分上下两层住4人,下层实际就是地铺,潮湿得连防潮用的毛毡都全部腐朽掉。另有1个天然洞和半天然洞各住1人,都十分的狭窄,人进去之后无法转身。
看到良好的观察条件和如此艰苦的住宿环境,我被官兵们宁愿委屈了自己的身体,也要保证观察的效果而感动。
年5月19日,在23号高地观察台上。左起:营长冯学堂、作者、迫击炮连连长马永正、榴炮三连连长岳献宝
在看完两个连炮观的观察条件和生活设施后,我给两个连的观察所布置法制教育,给官兵们播放了团张凤辰政委在战时法制教育动员大会上的动员讲话录音,提出了战时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的要求。
上到23号高地除了看望榴炮三连和迫击炮连的官兵、布置战时法制教育外,我最大的收获是看到了越军。
这里的观察台也是架在树上,但没有榴炮二连那么高。
榴炮三连连长岳献宝把我领上观察台,给我介绍了观察范围的大致情况,然后让我用40倍望远镜进行观察。
在观察台上,我观察了大约半个小时。我由近及远地扫描过去,展现在我眼前的是覆盖着植被的山坡沟,远处的山坡上有越军修筑的工事,再往上是越军的营房、越南边民的村庄,再远端有围墙的建筑是越南的一所学校。
越军的工事很差,但人员管理很好,阵地上见不到一个越南兵。
“教导员你看,那里有越军。”正当我为见不到越军而遗憾时,榴炮三连侦察班长张天成观察到10公里外的越军常洗澡的地方有三个越南兵准备洗澡。张天成不愧是侦察骨干,他对侦察范内的地形地貌和越军的活动情况了如指掌,很快发现了敌情。
在他的指引下,我用40倍望远镜看到了越军脱掉白色的衣服,光着身,他们没有跳进水沟里,而是弯下腰,捞起水,扑向身上,用手来回搓。大概他们怕不安全,洗的时间不长,用毛擦干,穿上衣服,沿着两旁草丛茂密的弯弯曲曲的山路返回工事,最后从我的望远镜中消失。
从镜头中看到的这三个越军个子都很小,也不胖,足以证实越军的生活同他们国家的人民一样贫穷潦倒。
这三个越军距我一线防御阵地较远,步兵的小炮是打不到的。要打他们只有我们的榴炮,但没有上级的命令,我们不敢擅自打。若要打,那三个越军肯定会成了我们的炮下鬼。
这两次上观察所,还有一个收获就是拍了些照片,记录下了观察所官兵战场生活的真实情景。
(未完待续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