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为神仙同事骄傲的半岛都市报
这个女人
还需要多费口舌介绍吗?
↓↓
半岛都市报社
知名减肥标兵
记者中的十项全能——
钟闻廷
她——
干过车模,也唱过歌
开过帆船,当过演员
在雪山脚下舞剑
寒冬夜里发传单
两个月前
远赴海南
化身一条美人鱼
向吉尼斯发起挑战
钟闻廷(中间红色美人鱼)与表演者们共同挑战吉尼斯。
我等同事
实在看不过眼——
这么能耐
咋不上天
钟闻廷呵呵一声
你以为老娘不敢?
我来了,崂山
6月23日清晨
半岛全媒体记者钟闻廷
赶到崂山巨峰景区
这次她要体验
索道养护工
你可别觉得
这是平平无奇一职业
小编隔着屏幕
腿都一直哆嗦
巨峰
崂山海拔最高的景区
每年有50万游客
乘坐索道
俯瞰雄峻壮丽的高山
远眺碧波万顷的大海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当你惊叹于
窗外重峦叠嶂的奇景时
可曾想过
长达米的索道
能在18年间安全运行
背后有多少平凡人
冒着风险日夜坚守
每天上午8点
巨峰索道开始接待游客
每一个员工
7点之前必须到岗
23日早上6点50分
巨峰索道
设备部经理王启超
带领记者开始一天的体验
40个索道客箱
在车库中严阵以待
王启超把它们
挨个推入轨道完成挂箱
“每天索道的
第一个乘客
一定是我们养护工人”
王启超笑称
自己就像古代的试菜官
这顿饭安不安全
有没有被下毒
都要自己先当小白鼠
确定没问题后
才能端上去见人
“人肉检测”
是安全运营第一步
每天至少四遍静态巡检
记者跟着王启超
登上游客乘坐的客箱
听轮轴声音有无异响
看轮衬是否偏离或磨损
安全钢丝绳有没有脱索
……
看到这里
你是不是心里嘀咕:
就这?也不难啊?
养护工人
不是天天早起
坐个索道就能交差的
真正刺激的是——
“动态巡检”
巨峰索道高差米
靠11根支架
承载着米的缆绳
每一根支架
都是几十米高的铁塔
它们就是索道的脊梁
支架地基是否开裂
基柱是否有锈蚀
塔头是否有松动
都是检查的重中之重
细小的偏差
不会立刻导致机器停运
但造成的抱索器磨损
慢慢累积之后
轻则损伤机器
重则日后引发安全事故
所以
爬上几十米高的塔头
把偏差发现于细微之时
并及时解决掉
是索道养护工的日常
任务开始前
记者眼前云山雾绕的仙境
顿时变成恐怖镜头
她需要跟着师傅
爬上高耸入云的铁架子
承载缆绳的铁架子
依山而建
最高处距离地面70米
为了节省时间
不是从地面开始爬
索道吊厢在最靠近
铁架子的时候停住
人再从吊厢里翻出去
吊厢和铁架中间有空隙
下面就是
几十米高的悬崖
人要从摇晃的吊厢
跨越空隙到达铁架子
再像攀岩一样手脚并用
翻越到狭窄的铁网上
然后再往上爬…
理论知识学完了
真爬的时候
记者吓得蜷缩成一团
第一步
从吊笼爬到支架是最难的
记者探出身体
抓住支架横梁
快速挂上安全绳
“牙一咬眼一闭”
后脚一蹬终于脱离吊笼
等抱紧支架时
记者才发现
铁棍被太阳晒得好烫
王启超赶紧
把自己的手套递给记者
“加油,我能行!”
整个过程
记者都要小心计算好了
每一步踩在哪根铁棍上
王启超在上面一直提醒
手脚一起用力
不要往下看
当爬上塔头最顶端时
记者只想放声大哭:
我太难了…
你以为这样就完了吗?
完成巡检后
因为索道已纳客运行
养护工不能坐缆车返回
而是要自己爬下去
记者听到
再次腿软
作为一名索道养护工
面临的对手不止恐高
看一下他们的工具箱
就知道了
除了钳子、螺丝刀
最多的是急救药品
有被蛇咬到
第一时间服用的蛇药
如果是毒蛇
要迅速扎紧伤口上下端
防止毒性扩散的绷带
被树枝刮伤
能用到的碘伏和创可贴
被蜜蜂蜇伤时
用的云南白药
中暑时用的藿香正气水
最特别的
是一把瑞士军刀
这不是
用来对付山中野兽的
而是…用来对付自己
如果不幸被毒蛇咬伤
两小时内不用注射血清
就会有生命危险
在大山里巡检
救援需要很长时间
保命的最快办法
是用刀给自己放血
再用纱布扎紧伤口
除了毒蛇
还有马蜂
山上的蜂子很厉害
一旦被咬伤
十天半个月都消不了肿
有时候
马蜂就筑巢在铁支架上
养护工们就带上竹竿
穿上防护服去捅马蜂窝
听到这里
记者对这份职业的敬佩
又加深了一层
采访临近结束
王启超说
他很热爱这份工作
当蹲在支架最高点时
感觉自己就像
《泰坦尼克号》里
站在船头的杰克
“如果可以的话
我想一直当索道头顶上
不为人知的小黑点
守护着米的巨峰索道
直到光荣退休”
-------------------------------------------------
●半岛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