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景区创建、乡村旅游、旅游扶贫、央视推广、事件营销、旅游度假区、旅游厕所革命……年,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关键词让我市旅游业光芒四射,亮点频现。
去年以来,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打造“五彩三门峡”、建设“三地五中心”的战略部署,以构建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国家黄河华夏文明旅游带核心城市、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旅游集散中心为目标,开拓创新,勇于担当,着力推进全域旅游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据统计,我市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9万人次,同比增长14.5%;旅游业总收入亿元,同比增长16.8%,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圆满完成了各项年度责任目标。
1.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市委、市政府召开了高规格的全市旅游工作会议,成立了全域旅游建设指挥部,批准“旅游局”改制为“旅游发展委员会”并增加了综合协调职能,印发了《三门峡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方案》,确定了“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天鹅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突破口,把旅游业打造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极”的目标要求。目前,天鹅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启动;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进展顺利;全域旅游建设指挥部成员单位浙江大学培训班成功举办,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思想和路径进一步明晰;为激活旅游市场制定的旅游奖励办法即将正式出台。发展全域旅游的体制机制和顶层设计已经完成。
2.“一节一会”成功举办
第23届三门峡黄河文化旅游节成效显著,河南“中华源”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在我市首次发布,“河南丝路探源”活动在我市启动,河南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座谈会在我市举办。三门峡成为“黄河·丝路”国际精品旅游线路的核心城市,数百名国内外旅行商和众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流媒体对我市进行了集中采访报道。横渡母亲河、黄河大合唱艺术节、水上嘉年华、全国双胞胎漂流大赛、全国山地自行车邀请赛、千人穿越函谷关等旅游品牌活动依次亮相,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各旅游经营单位累计接待中外游客21.8万人次,取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大丰收。
3.旅游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
围绕“一核两轴七区”旅游产业布局,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沿黄景观公路、豫西百草园、大鲵湾、娘娘山等全市18个重点旅游项目共完成建设投资12.56亿元。景区提档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陕州地坑院、豫西百草园新晋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双龙湾入选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名单。我市4A级旅游景区数量达到了14家,位居全省前列。大鲵湾、陕州地坑院经国家旅游局和国家开发银行等12家金融机构共同遴选,被列入全国旅游优选项目库;汉山、陕州地坑院、高阳山温泉、大鲵湾入选河南省旅游优选项目库。卢氏申请的旅游厕所补助资金.4万元、大鲵湾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1.74亿元,通过了省旅游局、省财政厅审核,目前已上报国家旅游局待批。
4.旅游招商引资不断提速
华侨城集团入驻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河南投资集团整合优势资源、打造重点景区进入实质性合作阶段;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投资汉山旅游景区索道项目,与招商局集团洽谈景区整体开发和旅游产业推广,与上海元合集团洽谈黄金小镇项目,与中青实业廿一资本有限公司共同发行亿元的旅游基金并合作建设黄金主题乐园,与深圳百纳海资产管理公司洽谈全域旅游产业基金项目;加拿大晋商联谊会洽谈合作三门峡旅游文化资源海外市场推广、文化产业基金设立、特色小镇建设以及融资平台搭建等事宜,中孚瑞(北京)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北京凤山兴业有限公司、世纪优先文化公司策划开发先秦文化旅游项目等10多个文旅产业项目正在对接推进。
5.乡村旅游及旅游扶贫成效显著
年,市政府印发了《三门峡市旅游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形成了部门协同、人人参与的旅游扶贫工作格局。市旅发委举办了三门峡乡村旅游启动仪式,发布生态康养、古村风情、休闲度假、民俗体验、风味美食、果品采摘等六条乡村旅游线路,引发媒体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