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拉,藏语意为“怪石垒成的山峰”。这里是全军封山时间最长的驻防点之一,从头年10月到来年5月,近7个月冰封雪锁。由于它与世隔绝,哨兵们的戍边故事鲜为人知。4月18日至22日,记者一行人踏上“天上的哨所”,百折不挠终“摘星”。随着脚及天路、触摸兵心,卓拉哨所的神秘面纱被慢慢揭开。
4月下旬的西藏边防依然大雪封山,通往卓拉哨所的道路被积雪封堵,记者的上哨之路充满着艰难险阻。中国军网记者柳军摄
一闯卓拉:索道不渡虎胆人
■中国军网记者柳军马三成尚超特约记者晏良通讯员肖李华嘎桑次仁路建摄影报道
4月中下旬,记者到卓拉哨所蹲点调研采访,似乎记者的决定有些“不合时宜”。
因为,内地的热风没能越过绵延冰川,卓拉哨所仍在封山。此前,相关单位建议推迟采访时间,静待开山,理由是硬闯危险。记者却认为封山期进点更能感知戍边艰辛,毅然下连——上哨。
“下连”与“上哨”通常一语衔接,记者刻意隔开,只因中间连着千难万险。
4月18日,从拉萨奔赴边关,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就制造“事端”:车辆在暗冰路段失控,如脱缰野马冲下悬崖,我们果断跳车,逃过一劫。
4月19日,来到海拔米的边防连队,陪同人员声称已经“完成任务”,建议别再向前。面对一线官兵的连环式劝阻,年近花甲的记者撂下一句“有中国军人的地方,就要有中国军事记者的足迹”,转身已是山高水长。
“粗粗的胳膊长长的腿,跨过千山和万水……”跟在后面的年轻记者“高歌猛进”,可随行的“90后”指导员陈龙却说,即使仅作短程体验,也要寡言少语,节省体力。
沉默跋涉不久,一座“天桥”映入记者镜头。正在边防蹲点,借此了解情况的团长李广华,乐呵呵地与运输班战士分发蔬菜肉食,准备给卓拉空运给养。“什么,你们想‘硬闯’哨所?”得知记者的真正意图后,镜头里画风突变,向来沉稳的李团长急得青筋暴起。
“万万不可!”记者刚抛出坐索道上哨的新想法,就被他否决。理由是若非十万火急之事,千万不能冒险。
沉默跋涉不久,一座“天桥”映入记者镜头,让记者萌生出坐索道上哨的新想法,然而很快就被团领导否决了,因为太危险,这条索道只运货不载人。中国军网记者柳军摄
团长之忧,折射上哨之难。你看,一条冰河把山体劈成两段,唯有索道连接天堑。索道于年初建成投入使用,在米至米的山巅形成长达2.8公里的空中运输线。由于沿途风大雪狂,所运物品在空中摇摇晃晃,基于安全考虑,这条索道只运货不载人。
记者提出签生死状,再度请求走空中捷径,仍被李团长严词拒绝。就连尾随身后的忠犬大白也嘶声叫唤,仿佛在提示记者谨言慎行。大白有过痛苦体验,所以才“拉袖子”。
大白一家接力戍边。去年初,它乘坐索道去卓拉,那次空中体验,让它吐得一干二净,到点后已经晕迷……返程时,大白不敢多看索道一眼,说啥都要走路下山。
记者不再执拗,在新的上哨方案出台前,就近采访运输班。该班下士副班长王文辉介绍说,索道建成前的半个世纪里,卓拉与外界联系较少,封山期里更是与世隔绝,那些发生在上哨与下山途中的故事撕心裂肺:有一年,战士李金家中发来急报,可哨所的电话线被寒风刮断,团里只得挑选勇士上哨报信;军校招生考试在即,冰雪挡住了卓拉哨兵的应考脚步,连里果断派出小分队全程护送……
历史钩沉,沧桑巨变。随着索道的贯通,每周不仅有新鲜蔬菜运到卓拉,还有报刊杂志、家信情书、快递包裹等一同抵达。
这段世界上最高的军用索道,开启了强军固边新时代:卓拉冬囤,从存米面油向储战斗力转变,战备用氧瓶子、边防所用物资等进入哨所库房;时令蔬菜和鲜肉随缺随补,困扰哨兵的头发脱落、指甲凹陷等维生素缺乏症明显减轻;监控设备出现故障,上级可以及时空运配件,小修中修不出哨……
既然索道是生命通道,记者决不会给团里添乱。大家一合计,决定借助机械开路,强行开山进点。
那么二闯卓拉,结果如何呢?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