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球菌感染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华山挑夫可能无人再接班担140斤走2公里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521/5390504.html

老话说得好,“自古华山一条路”。西岳华山,那可是天下奇险,没去过的人,真的很难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就这巧夺天工的华山,现在有各种索道和缆车帮忙,普通游客爬一趟也得花6小时。

不过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为了谋生,每天得爬两次险峻的华山,不仅如此,在登山的路上,还得背上一百多斤的东西,用脚去感受华山的每一处崎岖不平。

就这么听着都觉得不可思议的累活儿,华山挑夫也不像大家想的那样是个高风险高回报的工作,他们挣的钱其实也就刚够填饱肚子。

然而华山挑夫们并未因辛劳和疲惫放弃这份艰辛的活儿,反倒暗自庆幸着一些事情。

华山的挑夫,一直是那拨人,不见新人来,也少有老人走。

这活儿太苦,钱就够吃饱饭,年轻人基本没人乐意干。

然而华山的险峻至今仍未被完全征服,要想往山上大量运输物资,就只能依靠人力肩挑背扛,走的也只能是千百年前唐朝道士开辟的小道。即便如此,这条小道背后也有许多困难。

要是有研究中国古代诗词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唐朝之前几乎没什么夸赞华山的诗句。

这是由于唐朝之前的华山,没有任何道路能通到山顶。人们不能亲身到达那里,当然也就难以歌颂赞美了。

唐代文化、政治和经济都极为繁荣,物质基础达到巅峰,不服输的人总想征服这座通天巨塔。

当年,道士们为了找个清静的修行之地,通过看风水和实地查看,确定了上山路线,他们沿着山顶流下的溪水逆行,顺着溪谷在华山北坡相对平坦的地方修了一条上山的小路。

有时候真得佩服老祖宗的聪明和胆量,这条小路自打修好后就成了山上和山下唯一的通道。唐宋元明清各朝各代都没再修出第二条上山路。

“自古华山一条道”就源于此。这条道上,也一直演绎着华山挑夫的故事。

华山挑夫都是卖力气的,这群人里最年轻的都四十多了,年纪最大的有70岁。他们留下来,不只是为了钱,还因为这份工作稳定。从山下往山上挑东西基本是刚需,这些挑夫没理由被辞退。

在这些挑夫里,最有名的要数独臂挑夫何天武了。

年,何天武还是个平平常常的农民。他身体倍儿棒,和妻子结婚刚满四年,两口子感情好得很。

何天武没啥烦恼,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对未来没什么想法,但也挺有盼头。

谁也想不到,因为先天体质弱,再加上平时干活不知道休息,何天武的妻子累倒了,积劳成疾。

何天武心急火燎地赶紧医院,可一路奔波实在太累,他妻子的病情突然恶化,被医院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病。

这病虽说不要命,但需要好好静养,手术费也不少。

何天武瞅着跟自己过了五年的老婆苦苦挣扎的模样,心就像刀割一样疼。

他火急火燎地赶回家,拿出家里全部的积蓄,还跟亲戚朋友借了不少,本以为这些钱能给妻子治病,没想到却被医生告知,这些钱加起来都不够做手术。

无奈的何天武只能带着妻子以及借来的钱回家,通过药物治疗来维持她的生命。

两年后,无情的病魔还是夺走了何天武的妻子。看着两个年幼的孩子,何天武一时不知该咋办。

这时候,何天武的弟弟寻了过来,想让何天武跟他一块儿出去打工,把娃子留给老人照看。

这样能比种地多挣些钱,让家里的穷日子变变样。

何天武动心了,他和弟弟转了一圈,发现河南一家私人煤矿给的钱最多。说白了,就是没有任何手续的黑煤窑。

在黑煤窑干活虽然又苦又累,不过工钱还是蛮多的,跟其他出来打工的老乡比起来,何天武心里还是有点高兴的。

在黑煤窑干了一阵子后,家里经济慢慢变好了。何天武和弟弟盘算着再攒点钱,就回老家开个铺子。

就在两人畅想美好未来的时候,意外出现了,运煤的巨型齿轮机突然故障,绞车上的钢索全都断开,带着巨大的力量飞了过来,把何天武的左臂卷进了滚轮里。

多亏工友们的帮忙,何天武的命保住了,但是左臂受伤太严重,只能截肢了。

事故发生后,何天武不能在黑煤窑干了。虽然少了条胳膊还卧病在床,但他还是想多要点赔偿带回家。

听说这事后,医院瞧了瞧何天武,甩给他块钱,还警告他别没事找事。

憨厚老实的何天武只得揣着这块钱坐车回家。在回家的途中,何天武看到包被小偷划了个口子,瞬间吓出一身冷汗,伸手进去一摸发现钱还在。

没想到,到家才发现块钱被人偷了一半,用一条胳膊换的钱只剩块了。

何天武只能拿这两千块开了个小店,做点小买卖。

村里人觉着他好欺负,常来白吃白拿不给钱,说赊账,其实根本就不想给钱。何天武面对乡亲们也不知咋开口要钱。

这样做生意,就算有再多钱也得赔光。果然,没多久小店就黄了,何天武还欠了一身债。

麻绳总挑细的断,噩运专找苦命人。又到了在外打工的人返乡的时候,可这一回何天武兴高采烈地出去迎接自己的兄弟,却没见到弟弟的影子。

看着工友拿出的骨灰盒,何天武傻了眼,他还清楚地记得弟弟说过再干几年就回家,哪承想弟弟竟然是以这样的方式回家。

弟弟在黑煤窑干活时,脑袋被重物砸中,当场就死了。

实在没办法,何天武只好又离开家乡,出去找机会。但同样的工钱明明能雇个健康的人,谁会要他这个残疾人干活呢?

经过多次碰壁和兜兜转转,何天武来到了华山脚下,得知此处急需挑夫。

管理员看到独臂的何天武后本不想让他干活,可何天武死命地拍胸脯保证,加上华山确实需要挑夫,这才把他留下。

在华山,何天武可不服输,人家健康人能背斤货上去,他也行,就算中途两腿发抖,大汗淋漓湿透衣衫,也绝不放弃。

送完一趟货,两条腿的腿肚子直打颤,跟过了电似的,擦汗的毛巾都能拧出水了。

第二次背货,同伴们都从身旁走过,自己却连迈步都做不到。

忙活了一整天,何天武总算在山脚拿到了自己的三十多块钱。

普通挑夫运一斤货能拿两毛五运费,何天武因身体问题,只能拿一毛五。

但是这靠自己辛苦挣的钱,何天武觉得心里特踏实。

到了夜里躺床上,全身都疼得直叫唤,翻个身都难,可第二天,何天武还是会按时起床,接着背篓干活。

不光是身体累,命都快没了才是最难熬的。

如今华山的情况已不同以往,挑夫不用从山脚把东西挑到山顶了。

从西峰山脚坐索道,到半山腰,最难走的一段路就是苍龙岭。

苍龙岭是一条宽一米、长一点五公里的山脊,落差高达多米,山风刮过石壁,会发出恐怖的嚎叫声,就像鬼哭狼嚎一样。

据说韩愈当年上华山,过青龙岭时吓得大哭不止,还写了封遗书扔下,祈求山神保佑。

可何天武只有一只胳膊,一不留神旁边就是万丈深渊,正值壮年的韩愈都走不完的艰险道路,对何天武来说简直比登天还难。

何天武经过青龙岭时,只能用仅有的一只手的三个指头抓铁链,两个指头扶着拐杖,一步一步往上爬。

一到冬天,铁链就变得冰冷刺骨,游客都不愿碰,宁愿慢慢上山。但何天武还是紧紧抓住铁链,一步一步往上爬。

就因为这份谨慎和坚持,何天武这十多年来,每天都能用独臂在危险的苍龙岭往返三四趟,而且没出过任何事。

就凭这股坚持隐忍的劲儿,何天武在华山挑夫这条道上一直走到了今天。

他的厚道也吸引了跟他一块儿干活的四个挑夫。这几个人都是最早的一批也没准是最后的一批在华山上做挑夫的人。

最开始华山没通电。山上道观和管理人员所需的食物和水,全靠何天武他们几人一步一步背上山。

时至今日,何天武想起那段往山上背煤的日子,心里还是怕得很。

虽说现在情况好了很多,但每天干完活,何天武还是会全身疼得难以入睡。可第二天一早,他又会跟没事儿人似的,背起背篓接着干。

郭正权、孙石娃、魏社教、党成娃、何天武。这几个老哥一起干活到现在,早就成了亲如兄弟的哥们儿。

每天晚上闲下来,最爱做的事就是点两个小菜,倒上老家自酿的包谷酒,美滋滋地喝一顿。听着老朋友们聊些家长里短,何天武总是笑眯眯地不说话。

现在他们的主要活儿就是给山上的饭店送食材。要是后厨忙不过来,也会喊他们去搭把手,店家会给他们一些额外的工钱。

如今一天跑两趟,能挣一百五。

除了平时吃饭等必需的开销,还能给家里寄不少钱。几个老人都是苦日子过来的,对自己特别省,有时一天都吃不上一点肉,还会因为多买了一个饼充饥而自责。

虽然这几十年的积攒让何天武他们几个早就不用过中午只能喝玉米糊、吃素卷饼的日子了,可过惯了苦日子的他们还是舍不得为了吃的而乱花钱。

对后代,他们没啥亏欠的,他们心里明白,自己在外打工是为了啥。

虽说一辈子都挺辛苦,但老天不会亏待任何善良又努力的人。几个老哥家里都安顿好了,现在赚钱也不用像以前那么拼命了。

何天武的小儿子在港口上班,娶了个当地本分人家的姑娘,生了娃,日子过得挺美满。

大儿子随他妈,也得了风湿性心脏病,好在现在控制得还行。

在潼关打工,没结婚但能养活自己。老何和儿子在老家凑钱,给父母盖了间好看的大房子。

郭正权的大丫头挺乖巧,还挺懂事儿,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啦。

二闺女上初中,小儿子上小学,虽然没大闺女那么棒,但也挺机灵的。

夫妻俩都在华山干活儿,虽说挣得不多但也够用。

魏社教的儿子在外面打工,家里就他老婆一人操持,每个月他自己留点儿生活费,剩下的钱都寄回家里。

但前些年妻子因过度劳累离世,这成了老魏心中的一道坎。

瞅见老魏眼里的泪花,党成娃赶紧安抚,几个老伙计也举起了酒杯。

何天武被报道成独臂挑夫后,他也曾想过不干了。

可是这份靠努力换来的工作舍不得啊,一起干活的老兄弟们也放不下啊。

现在日子越过越红火,何天武被华山崖刻所感染,也练起了字。

如今的他字写得特棒,软笔硬笔都不在话下。

空闲时间还参加过陕西省残运会,得了不少奖牌。

就像他讲的,人啊,总得吃苦的,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路,绝对不会辜负你付出的汗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