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游学”都是一项身体力行的求知活动。即便是在如今这样的网络时代,我们仍旧要沿袭千年前因圣人们而缘起的游学精神,毕竟那是碎片化的屏幕捷径,所无可替代的行知旅途。
“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面对一座海拔仅多米的山,有人发出一连串惊叹;杜甫望见它,便产生强烈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虽然比它高的山实在太多,比起海拔多米的珠穆朗玛,它确实太矮,但它却有着崇高的地位,有着显赫的名声,有着无可比拟的知名度——作为中国人,谁会承认自己有眼不识泰山呢?带学生游学,终于要去早已心驰神往的泰山了。在泰山脚下气势恢宏的天地广场,感受“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意味;瞻仰两列12尊顶天立地的龙柱,拜谒*帝、舜帝、秦皇、汉武、康熙、乾隆等帝王,想象封禅大典的盛大场面;品读镌刻在栏板上的历代名人吟咏泰山的名句,生发出许许多多的联想与想象……未登泰山先受震撼,游泰山哪里只是登山呢?
古人曰“登高必自卑”,一定从低处开始。我们却是乘车至中天门,从半山腰起登。这样倒是快捷,但也会错过不少风景,比如,就看不到孔子登临处的“登高必自”碑,也错过了岱庙、岱宗坊等。更有甚者,许多游人下车后又换乘索道直达山顶。总以为,登山不用腿脚,便少了许多登山的意味。当然,游泰山哪里只是登山呢?
拾级而上,从中天门到步云桥,坡度较为平缓,轻轻松松,沿途风光尽收眼底。也许是因为从小生活在山区,跟山亲近,习惯于走山路,觉得踏着一级一级的台阶登高有些奢侈。每一级台阶,许多人可以并排而行。越登越高,越来越陡,到十八盘,多米的距离上升余米,你想想有多陡!天生我脚必有用,再艰难的路也能走!一步一步攀登,登山就是修行。古语曰“从善如登”,小善容易,但要臻于至善,那真是难能可贵。一步步登高,在升高自己躯体的同时,也升华自己自古以来,“游学”都是一项身体力行的求知活动。即便是在如今这样的网络时代,我们仍旧要沿袭千年前因圣人们而缘起的游学精神,毕竟那是碎片化的屏幕捷径,所无可替代的行知旅途。“登高必自卑”的行知旅途的灵*,提升自己的境界。孟子认为,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太小了,而登上泰山呢,就觉得天下太小了。在不同的高度,自有不同的视野与襟怀。登泰山哪里登的只是山呢?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终于快到南天门,忽听有人叫我。抬起头,有乘索道上山的同事正居高临下用手机对我拍照。站在南天门俯瞰攀登的人,正面观察其面容与表情,与从下仰视登山者的背影,自是别一样风景。
穿过高高耸立的“天街”牌坊,踏踏实实地走在天街上,并没有飘飘欲仙的感觉。在仙居宾馆用餐,也是人间烟火。而许多物质都是挑山工一步一步挑上山来的,他们肩负重担而步履矫健,他们的脚步,是泰山上最朴素、最稳重也最坚实的脚步。大观峰唐摩崖真可谓“天下大观”,唐玄宗李隆基的《纪泰山铭》庄重而又华妙,闪烁着耀眼的金光。旁边还有许多石刻引人注目。在这里,我领着同学们,整队面向刻石,大声朗诵《泰山颂》,引无数游人驻足倾听。然后以此为背景,合影留念。但愿这次游学的经历,不只是留下几张标榜到此一游的照片,而是在骨血中烙下印记。
大家在唐摩崖前逗留的时候,我去看旁边的德星岩。岩壁上刻有“登峰造极”之语,还刻有“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诗句。这两句诗本来是寇准歌咏华山的,却被人刻在了泰山之上,可见,这只是赞美之辞,泰山之外,自然还有他山。再说,古人活动范围有限,即便是周游列国的孔子,也是不知道珠穆朗玛的。孔子可以登泰山而小天下,而现在的“天下”已经远非孔子那时的“天下”。“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固然是不对的;如果只见泰山,一山障目,不见他山,以为攀登过泰山,便天下无山了,也是不行的。因此,接过导游给每人发的一张明信片,我就写了下面这句话:“已然凌绝顶,山外更有山!”返京不久,就收到了邮寄来的明信片,我放在书桌醒目处。在玉皇顶,极顶石上立有一碑,碑上刻着“泰山极顶”和“米”两行字,我对此注目良久,既没有实现夙愿的狂喜,也没有顶礼膜拜的惶恐,只在心里默默地向泰山致敬,感谢泰山让我顺利地登顶,感谢泰山毫无掩藏地让我看想看的一切。极顶石四周的栏杆上,挂满了游人许愿的锁,层层叠叠,难以数计。我想,这些锁,真的能锁住什么吗?其实,最坚固的锁,抑或最顽固的锁,是心锁,在人的内心。
(挑山工的身影)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尤其是很陡的台阶,更要小心翼翼。行路难,修路更难。看着络绎不绝的登山者踏着台阶上山或下山,望着数千级台阶犹如天梯搭上南天门,我就想,修这样的路多么艰辛;更进一步,就要感谢泰山包容人们叩石凿壁以修公路、造天梯、建索道,更有那随处可见的石刻……是的,泰山上到处都是石刻,积淀着丰厚的历史与文化,大多石刻具有书法艺术的价值。但仔细审视,泰山石刻也并非每一处都是精品。人们往往企图借刻石以求长远,以求永垂不朽。不过,这并不可靠,清代姚鼐在《登泰山记》中说:“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除开岁月的消磨,还有人为破坏的因素,例如,德星岩原本是宋摩崖,其上所刻宋真宗封禅铭文已被破坏殆尽。泰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我们自然应该尽力保护其自然。其实,泰山上的每一块石头,都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都比人类的历史久远得多,都经受过造山运动的挤压而坚硬。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这只是个比喻,泰山并不是这样形成的。泰山在造山运动中隆起之后,“屹立东方,亿万斯年”(季羡林《泰山颂》),默默地看着齐鲁大地上人类繁衍生息,看着一代代帝王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看着络绎不绝的游人来攀登……它既展示着大自然*斧神工的神奇造化,也承载着丰富的人类文化,当然,也包容着人为的损害。对泰山,对天地,我们应该心存敬畏。
要离开泰山了,回首仰望,心想,如有机会,要从山脚开始攀登,还可以走另外的线路。至于珠穆朗玛,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要去攀登的念头。这就是泰山的魅力:“高而可登,雄而可亲。”这是曾经26次登上岱顶的杨辛的诗句,真是恰切。晚上,在泰山东麓天烛峰脚下的户外实景舞台看封禅大典表演。这里的舞台与看台皆巧依山势而建,与天烛峰的自然美景融为一体。巧夺天工的设计,让人惊叹,气势宏大的演出,震撼人心。心随封禅大典的表演,穿越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风云,也可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了。游泰山,哪里只是登山呢?
文/雷其坤(北京市十一学校)图/雷其坤、清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