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岭村:村里四五十岁的男人八成挑过山
在泰山挑山工群体中,有一个“挑夫”在圈内几乎无人不知。从18岁上山,52岁下山,他在泰山上干了30多年,将自己最青春、最辉煌的岁月都给了泰山。近日,记者一行走进泰山挑山工的发源地——大津口乡沙岭村,专门拜访这位当年“轮盘上的将*”——陈广武。
虽已77岁高龄,但陈广武仍然脊梁坚挺、精神矍铄。跟随他走进简朴的家,干净的小院内,一张贴在墙上的记录他指挥百名汉子挑山的黑白照片最为抢眼。这是他当年走过的路,也是今天的荣耀。走进简陋的室内,同样的一张照片被精心装裱在相框里。照片上的泰山云步桥上,壮汉们通过搭起的架子肩挑背扛着一个巨大的轮盘,弯腰弓背,艰难地负重前行。轮盘上,一男子手握喇叭,指挥着众人前行,威风凛凛,势若将*,这个人正是泰山挑山工里的标志性人物陈广武,而他也因这次挑山经历被赞誉为“轮盘上的将*”。
招呼大家或坐或站后,陈广武用虽布满花斑、老茧但仍有力的手慢慢摩挲着老照片,随着他的回忆,大家的思绪一起被拉回那个气壮山河的年代。
年冬天,泰山建索道,扩工程,进口的几大件需要上山,小件三五百斤,大的有斤、斤不等。这些大家伙谁来运?怎么运?“单说索道驱动轮一个就是两吨多重,要把这个物件从山脚搬到南天门,只能靠人力扛抬。”陈广武说,当时来自各地的包工头,一个个都被投了不信任票,工程负责人慕名来到沙岭村求助,他承接下了这桩差事。
“当时把驱动轮挑上山,真是费了一番周折。”陈广武说,驱动轮是铁的,直径3米,重两吨多,要挪到山顶,需搭大架子抬。他绞尽脑汁,反复设计多次,终于琢磨出了大架的构成。但搬运轮盘,还有一个大难题——云步桥宽仅3米半,盘道阁坊狭窄,大架须精心设计,太宽,通不过;太窄,不平稳。
经过反复研究,架子的问题终于解决。等到把索道驱动轮运上山的那天,陈广武指挥一百多个大汉,64人上肩,36人拉纤,还有几个替补的,一起从中天门出发。陈广武举着喇叭,奔前跑后,嗓子嘶哑。接连3天,汉子们喊着口号,一步一台阶地攀登天路,就这样,泰山挑山工登上级台阶,把轮盘擎上了南天门,也把挑山工的故事,永远镌刻在了岱宗之巅。
少有人知的是,这位当年的“将*”完全不识字,觉得“自己没文化”,写封信都需要人代劳,但他对挑山的工作,对建设泰山索道的细节却算得明白、记得清楚,充满了无限的大智慧。
陈广武背后,是成百上千个像他一样默默无闻的挑山工,自古以来,挑山工多为泰山周边平民百姓。据调查,抗战时期泰山挑山工具体分布区域是现在的泰山景区大津口乡、下港乡、*前镇,泰前办事处,岱岳区徂徕镇,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张夏镇,济南市历下区柳埠、仲宫也有人从事过挑山工职业。
陈广武所在的沙岭村坐落在周成王、汉武帝封禅泰山的古御道旁,村民们靠山吃山,自古就有了挑山工的行当。上世纪80至90年代,沙岭村的青壮年几乎都挑着扁担穿梭在泰山盘道,用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维持生活。在历代泰山挑山工队伍中,沙岭村的挑山工占80%以上,最多时候达到二三百人,沙岭村是远近闻名的挑山村。
从古至今,庙宇维修、台阶修葺、宾馆改造、索道建设,一砖一瓦小到一瓶泉水,大到卫星信号传输设备、缆车索道的大型工程建设,泰山的建设全都是以陈广武为代表的一代代挑山工一趟趟挑上去的。
据介绍,作为泰山挑山工的发源地,沙岭村四五十岁以上的人八成干过挑山工,如今大部分的挑山工都转做其他行当,有的做农家乐、养殖螭霖鱼,有的建苗圃种苗木。凭借勤劳和智慧,大部分挑山工们摆脱了贫困,他们敢挑重担的精神,也一直激励着子女们勤奋学习,永登高峰。据不完全统计,如今,沙岭村的子女们已有近百人考上大学,有的成为*队将*,有的考入北大深造,有的成为证券师,老一辈泰山挑山工为生活勇挑重担,新一代泰山挑山工的子女,也正用文化和知识挑起祖国建设的脊梁。
年,沙岭村人利用一个空置的老挑山工住过的农家院建设起了一个挑山工博物馆,屋内一张张黑白和彩色照片记录了挑山工的过往,让人感动不已。
“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扁担两头的绳子挂着沉甸甸的货物。”上世纪80年代初,作家冯骥才把对泰山挑山工的形象写入散文中,并录入校园课本,让这少有人知的群体知名全国,响亮至今。
冬天穿着夏天的衣啊
七天一双老山鞋啊
没白没黑爬天梯啊……
采访结束,这首古老而苍凉的泰山挑山工的劳动号子萦绕耳边,久久不去。(记者 徐从芬)
李加法:投身大山,挑起担子没有回头路
济南长清的李加法今年52岁,已从事挑山工作26年,瘦高的身材在挑山工里属于偏高的。其所在的挑山工队副队长赵*介绍,因为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大家都推选他担任泰山风景名胜区顺发运输队工会委员会的工会主席。
当记者一行来到中天门顺发运输队时,李加法正准备开始当天第二次送货。说话的功夫,他已经将百十来斤重的4筐鸡蛋绑在扁担上。零下十度的泰山,李加法只穿了一件单薄的外套,他的鼻子冻得发红,填写发货单的两只手也冻得发青,但他告诉记者:“一会爬起山来就出汗了。”屏气,蹲下,一使劲,李加法将扁担挑了起来,这便开始上山了。
这一趟货要送到开山。李加法说,最近他的脚腕不太好,总是疼,之前挑百余斤的物品上南天门是没有问题的,但现在不敢挑那么远了。上山的路上,李加法走得很慢,能够看出,因为脚不舒服,他走每一步都很艰难。
路上有很多游客,都将目光投到李加法身上,眼里满是惊讶,是赞叹,是钦佩。
走山路不比平路,步步都是台阶,十分考验人的体力。记者从中天门一路跟随李加法,在不提任何重物的情况下,中间累得休息了好几次,感觉两条腿灌了铅,厚重的羽绒服里,衣服已经被汗湿透。
走了一半路程,李加法把扁担轻轻放下,准备休息一会,而记者也得以借此机会跟他聊上几句。
“记得第一次挑的是沙子,有几个人帮着我绑上担子,一边50多斤。那时候年轻力壮,挑起来走得飞快,第一天就从中天门到南天门来回跑了3趟,挣了19块6。”李加法说,那时正赶上泰山搞大规模建设,为了鼓励大家多挑几趟,出了一个奖励*策,挑货到南天门前两趟每趟5块8,第三趟8块,凭借强壮的身体他每次都把第三趟的8块收入囊中。
不过,接下来的几天,让李加法意识到,这个活不好干。“头一天问题不大,第二天也没什么感觉,到第三天就不行了,站不住,再挑担子的时候腿打哆嗦。”
那一天李加法上南天门歇了好几歇,走到一半就感觉走不动了。“我就想走不动也得上,没有人能帮,必须自己把它担上去,就是走两步歇歇我也得把它送到地方。”而那天下山的经历也让李加法至今难忘,“下山的时候我已经站不住了,到一半的时候,直接没有力气了,就躺在地上睡了一个多小时才下山。”
“回到中天门的时候已经中午,饭也没有力气做,我把被子往头上一盖就开始睡觉。队友们都说我第二天可别干了,得歇过劲来。”但到第二天,看到别人4点多就出发,到中午已经跑完两趟下来,这时的李加法在床上躺不住了,赶紧起床下了个面条,在大家开始上第三趟的时候,也跑了一趟。
“一开始上山休息五六次,然后三四次,后来两三次,最后不歇了也能到。开始有点费劲,后来就和练武功一样有基本功了。”就这样,26年如一日,李加法每天按时把物资运送到指定地点,未出现一次失误,也从没有缺斤短两。
聊的时间有些长,李加法说他得赶紧继续出发,不能耽误送货。到达开山时,已经临近中午,开山再往上就是泰山十八盘。十八盘是泰山登山路中最险要的一段。正因如此,游客们往往会在开山驻足停留,买点吃的喝的休息一下,好为接下来的登攀做准备,李加法便是为这里的商店运送货物。到达后,小心翼翼地卸完货,记好账,便拿着扁担下山了。
回到中天门时,其他挑山工也陆陆续续回来。吃过午饭,李加法又带记者参观了他们曾经的宿舍——石棚屋。石棚屋的墙是用石头和废弃的建筑材料垒砌而成,上边搭着木板,盖着油毡和塑料布,人进去得弯着腰。李加法说,因为这是个单间,也是其中最好的一间,大家都称它为“别墅”,如今,都有了新的宿舍,他们有时会把石棚屋当作临时歇脚点。
“干这份工作必须能吃苦,挑起货物就要把它送到终点,没有回头路。”李加法用朴实的话语表示,泰山挑山工只要担子一上肩,从古至今,没有一个半途而废的。
李加法对生活格外乐观,他对现在的生活很知足。“我们脚踏实地干活,一年能挣五六万块钱,多跑几趟的话一天能挣二三百,而且农忙时还能回家帮忙,虽说累点但过得安心。”李加法也有自己的“小目标”,那就是攒够积蓄,买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记者 *)
耿玉奎:一根扁担挑起全家未来
巍峨泰山,历代皇帝封禅之地,从拾级而上的台阶,到山上的庙宇等建筑,乃至山上的吃喝用物资,全部由泰山挑山工的双肩挑上山端。挑山工们为生计而来,送上山的是物品,带回家的是希望。
54岁的泰安市岱岳区下港乡杨台村人耿玉奎,就是这历代挑山工中的一员。在泰山上,他靠一根扁担挑起了两个女儿的未来,两个女儿都考上了大学。
一头挑着货品,一头挑着希望
16岁那年,耿玉奎初到泰山,下不了这力气,干两天跑了。在临沂等地辗转几年,都没有泰山上开工钱及时,最终21岁的他又回到泰山,“挑山工”成为他实现人生理想的现实选择,这一干就是33年。弹指一挥间,耿玉奎从青葱小伙子,到白发染鬓,除了农忙时节,耿玉奎一天也没搁下过扁担。
11月26日,上午9点,记者在位于泰山中天门的顺发运输队,见到刚往泰山顶上送面条、大米回来的耿玉奎。公分的个头,斤的体重,红润的皮肤,看上去硬朗又健康,眉宇间不失年轻时的帅气。
每天早上4点半起床做饭吃早饭,5点起程登泰山送货。一天两趟,回来再挑几担到泰山沿路中途商铺送货,这样一天下来能收入多元。“现在是旅游淡季,挑山工的活不是很凑手,旺季时一天能收入多块。冬天也有没活的时候,以前干挑山工的人多,孩子小,上学等钱花,几十个人都在这儿坐着等活干,真是着急。现在孩子都大了,两个女儿大学毕业都已工作,也有了外孙,活少也不着急了……”憨厚的耿玉奎脸上带着乐观的笑容。
“挑山工要老实本分,能出力气,能咬牙坚持。”耿玉奎为人实诚,有贵重物品,商家都会选择由他挑上山去。
9点15分,队长赵平江把耿玉奎叫到发货间:“这套工艺品需要送到碧霞祠,你送一趟吧。”耿玉奎爽快地答应着。到发货处办理了起货手续,他开始麻利地打包、捆货,一百多斤货品结结实实地捆在这根被磨得光滑锃亮的槐木扁担上。9点25分,他弯腰挑起货品从发货间来到上面百米远的宿舍区,找一处用石头搭好的货台放下挑子。
“每天吃5顿饭是挑山工的常事,力气活耗体力,每次上山前必须吃顿饭,下山回来后要再吃一顿,这样保证心里不慌。”耿玉奎说,煎饼、馒头、面条是挑山工们五餐常备主食,下午炒个菜,留出一半第二天吃。因为出工早,下午5点多吃晚饭,6点多就睡觉。”耿玉奎边说边指着一排整齐的宿舍说:“这是泰山管委会今年春天新建成的,宿舍里还安装了空调。以前我们住窝棚时,下雨下雪地铺底下全是水,还有跳蚤和老鼠,带的煎饼经常被老鼠吃一半。现在条件可不是一般的好,你看看我们宿舍多干净……”耿玉奎非常满足地拍拍自己的床铺,指着新配置的铁橱子向记者说。
9点30分,隔壁是厨房,耿玉奎开始做上山前的饭。这天是入冬以来泰山最冷的一天,零下10度。为防止冻水管子,一进入冬季自来水就停了,需要到附近挑水吃。昨天晚上用的锅,耿玉奎没舍得用水刷,直接倒上暖瓶里的热水。他切了两刀白菜,翻了几遍橱子找出两个鸡蛋打入锅中,随后放进半斤面条。
他拿出自己腌的辣椒、姜咸菜,4块5一瓶的泰山白酒,倒在碗中有樱桃图案的地方。“每次就倒在樱桃那个边上,不能喝多,喝点酒御风寒,我试着管用。”上山前喝二两白酒是他坚持了几十年的习惯。
“挣钱不多,牛羊肉在山上没吃过,猪肉太贵了,吃不起,你看也有点肉。”他找到两小块蒜瓣大小的肉丁让记者看,“以前挑一趟到泰山碧霞祠3块钱,那时猪肉7毛3一斤,鸡蛋5分钱一个,现在挑一百斤75块钱,肉可贵得离谱了。”耿玉奎津津有味地边吃边和记者聊着。
9点50分,吃完当天第二顿饭,耿玉奎将棉袄捆在挑子的一端,开始第二趟攀登泰山的路。
多双鞋、3根扁担见证着责任
耿玉奎得知记者要跟他一起登泰山,生怕记者赶不上,连说路上会放慢脚步等着我们。
“最近来采访的人多,天天有记者,社会上对我们很关心。这双*胶鞋20多块,就是社会爱心人士捐助的。”耿玉奎告诉记者,泰山上挑东西走台阶吃重,一个月就要磨坏一双*胶鞋,两块钱的袜子缝缝补补能穿十天,冬天再冷也不能穿棉鞋,最多只套一条秋裤,挑担子爬山不会冷,也不冻脚。
“以前家里穷,上山穿的是自家做的布鞋,登泰山很滑,一个月两双还穿不下来。”布鞋起初是母亲做,后来媳妇做,十多年多双布鞋见证了亲人的爱与生活的寄托。耿玉奎说,后来的20多年经济好些了,就买*胶鞋穿,一月一双,30多年就这样穿了多双鞋。
与鞋不同,最重要的工具扁担,耿玉奎说只用了3根,前两根桑木扁担分别用了十年多,这根槐木扁担,也用十几年了。在耿玉奎看来,扁担就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用习惯了顺手。
“从中天门到碧霞祠8里多路,需要走3个多小时。”与记者说话间,他拾级而上,每一级台阶迈得是那么从容。
10点10分,刚走了20分钟,耿玉奎却放下了担子,记者诧异时,他却笑着说“要去WC”,这时记者才注意到旁边是卫生间。耿玉奎介绍说,让“方便”的事更方便,泰山上的“厕所革命”始于0年,之前泰山旅游厕所条件不好,曾一度成为制约景区旅游发展的“瓶颈”。为破解这一“瓶颈”,泰山景区15年内发起了三次“厕所革命”,现在各种设计新颖、洁净舒适、环保节能的公厕已然经成为泰山一景。
稍作休息,耿玉奎拾起挑子继续登山,一路上见记者不时拍照、摄像很是忙活,连连夸赞能紧跟他的步伐。
泰山是人们许愿的地方,时常有香火钱往下挑,耿玉奎每年都承担这一任务。“很早以前有5分的2分的1分的,后来是一元的,有时20多人,每人斤往下挑。往上挑往下挑都是一样的费用,挑钱也不例外。”
“多重?挑这一趟多少钱?”一路上,不时有游客向挑山工耿玉奎寻问着,也有许多气喘吁吁的登山游客驻足感叹、拍照。
10点47分,到达第二次歇脚点对松山,耿玉奎说,大约快走到一半的路程了,接下来的路程将是最难走最陡峭的。“现在不如以前好挑,低头族太多,还得躲着他们走。上山时游客不要与挑山工搭讪,那样耗力气多。”歇脚间隙,耿玉奎与记者攀谈。
歇脚第三站,枣庄的女游客陈丽在游客们的鼓掌叫好中挑起了担子,走了十几级台阶,眼看支撑不住了,耿玉奎赶紧接了过来。“这一挑偏沉,一头沉一头轻,不是很好挑。”耿玉奎边说边紧跟游客怕有闪失。
12点5分,十八盘是耿玉奎第四次歇脚点。泰山十八盘是泰山登山盘路中最险要的一段,共有石阶级,远远望去,似天门云梯。“泰山是文化山,不仅自然风光好,更有厚重璀璨的历史文化。”只有初中文化,爱看书的耿玉奎向记者介绍着。记者看到,虽是冬季,汗水早已浸透了他的上衣,此处上达南天门,全长米,垂直高度余米,石阶余级,其陡势如天梯。已是中午,一位试挑的游客给了他一瓶矿泉水。“年轻时挑多斤直达南天门不用休息,现在撑不下来了。”
从十八盘起,记者明显看到耿玉奎每一步的沉重和艰难,每级台阶都要咬着牙。耿玉奎不习惯折尺形斜行向上登,他认为那是老年挑山工的方式,他抓住台阶边上的护栏,一步一步坚实而有力地攀登着。每迈一级,喉咙里都发出嗯嗯的加油声。
上了最陡峭的南天门,很快到了天街,耿玉奎的脸上没有了刚才的凝重,露出了即将胜利的微笑。在天街,他第六次休息。每次休息几分钟,都有环卫工过来寒暄“挑的什么物品、最近活多不多。”耿玉奎总是笑着说“还行”。
“鸡蛋、白菜,货币、西瓜等什么都挑。虽然一样的重量,但最喜欢挑的是砖,同样斤,感觉就像80斤。最沉的东西是西红柿、*瓜、土豆这样的蔬菜,斤感觉就像斤,虽然不愿意挑,但是山上需要什么就要挑什么,不能挑肥拣瘦。以前泰山顶上有建设,挑的最多的是沙子和砖。这几年建筑少了,挑山工人也少了,主要是挑纪念品和食品。”耿玉奎说,一年四季夏天最好挑,只穿一条短裤,光着脊梁有汗水好换肩。
“现在已经很知足了,货物都从中天门向上运,以前要从底下担,一趟路程,相当于现在的4趟。”
“最难挑的是下雨、下雪天。我们是不能选择天气的,碧霞祠有一个气象站,工作人员都要吃饭。很深的雪也得上山,脚底绑上防滑带,不会因为下雪天多拿工钱。”再上一段台阶就到碧霞祠了,耿玉奎说再休息一下,然后一鼓作气到终点。这也是第七次休息,陕西的游客刘先生让耿玉奎给他担子,走了十几个台阶。“以前挑过水,现在挑这么重的担子,真是支撑不下去。”刘先生说。
下午13点19分到达碧霞祠。与负责人进行交接后,耿玉奎将货品整齐地摆放在仓库里,他请记者帮看着担子和绳子,起身到碧霞祠大殿前磕了几个头。大殿中的道士向他打着招呼,送给他5个香蕉、两个苹果。他说,每次到碧霞祠送货,道士都会给供品吃。
13点30分,碧霞祠的负责人在送货单上签字,耿玉奎圆满完成了任务。他说,每次送货都必须这样规范。
让天南海北的游客感受到泰山上的便利
在28岁的大女儿耿丽娟心中,父亲是个坚韧、乐观的人,更是一个热爱文化的人。“父亲以前学习非常好,当年考上了高中,因为家里穷没有继续上学,这也是他最大的遗憾。父亲有空时爱看书,字比我姊妹俩都写得好。不管上什么学,父亲一直努力供我们,绝不留遗憾。父亲从不抱怨,虽然回家少,但是每次回家都很开心,经常给我们讲泰山上遇到了什么样的游客,有什么新鲜的故事等。”
“自己下点笨力气,能供两个孩子上大学,能让天南海北的游客感受到泰山上的便利,这是我这些年辛苦中感到最高兴的。”耿玉奎说,“这些年也有酸甜苦辣,每一级台阶,必须咬着牙上去,也有滑倒时,也有大风时不好挑,为了更好的生活,再艰难也得上。”
13点52分,一身轻松的耿玉奎回到天街,还没有吃午饭,记者们也都饿了。10元钱一个白菜馅饼,记者给他买了两个,同时买了一杯奶茶递给耿玉奎。得知这是许多年轻女孩爱喝的,他笑了,15元一杯的价格让他连说“太贵了!”他说,自己从未在泰山顶上买过东西吃,太贵。
这些年,在挑山的路上,耿玉奎多次帮人救人。几年前,有一位上海的老人在南天门上不小心摔了下来,他放下挑子,与工友把老人抬上索道。有人丢了身份证,他焦急地寻问,有人丢了汽车钥匙,他在众游客中找寻……
还有人说,干什么不比干这个强,让耿玉奎跟他们去干。“自己胆量小,如果迈出这一步,或许不再是这个样子。但是行行出状元,别看这是体力活,但挑起的是责任,是诚信。无论价值多大的货品,你不仅要挑到山上去,还要完整无缺,能在这儿老实本分地干到今天,也不是这么容易的。”耿玉奎满是自豪。
“现在身体还好,就是腿疼,别的没毛病。干这个活,没有‘三高’。这些年供两个孩子上学没有多少积蓄,家里樱桃和梨树每年收入两万多元,年,家里盖了8间房子。准备再干两年,加盖上二层,就不再干了。现在家里不太愿意让我出来,担子上的物品重量都在肉上放着,少迈一步也到不了位。我挑了30多年,如果能多少有点退休金就好了……”在天街,耿玉奎若有所思地望着远方。(记者 马洪香 摄影摄像:姜瑞宁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