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空间与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并立为三大国土空间。生态空间是“根空间”,承载自然生态系统,以提供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为主体功能。农业空间以作物亩产量衡量生产力水平,城镇空间以每亩创造的GDP衡量生产力水平,生态空间也可以实行“亩产论英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净物质成果,代表着绿色生产力,是生态空间生产力的主体。生态空间治理就是修复、维护、管理自然生态系统,持续增强绿色生产力,以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
一、绿色植物与绿色生产力
绿色生产力就是绿色植物生产力,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同义,是总初级生产力(GPP)扣除植被自身呼吸代谢消耗后的剩余部分,也是植物营生之后的盈余,不妨称之为“绿色植物盈余”,简称“绿色盈余”。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动物、微生物,所依靠的、利用的、转化的,就是“绿色盈余”。年复一年,四季轮回,“绿色盈余”支持着生态系统生生不息。“绿色盈余”好比是为生态系统“基础食物”。如果没有“绿色盈余”,意味着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枯竭、断供,必然会“熄火”。绿色生产力是“元生产力”,也是生态系统“元动力”。这就是“林草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科学论断蕴含的生态真谛。
绿色植物的叶子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器官,一个个向光伸展开来的叶片,在光能的驱动下,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碳水化合物,并释放出氧气。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植物的叶片,就是绿色捕碳器、绿色制氧机。绿色空间是无数叶片伸展的空间,也是生长绿色捕碳器、绿色制氧机的空间,由此成为地球碳氧平衡的维持者、推动者。
至今为止,地球上已知的生物皆是碳基生物,是有机碳构成了生物体生命架构的基础。绿色植物叶片的光合作用生成了的有机碳,且构成自然界生命有机碳的唯一来源。绿色植物是自然界的生产者——合成了有机碳,被称为植被总生产力(GPP);同时,植物也是消费者——自身呼吸也消耗一部分有机碳,植被总生产力减去植物自消费后,即是植被净生产力(NPP),也即绿色植物盈余。生态系统中的其它生物——动物、微生物,皆是建立在绿色植物生产力基础上的异养生物,皆是掠食者、消费者,不断吸收利用着绿色植物盈余。无论是人们认为的益虫,还是害虫,它们以植物为食,同时又是其它动物、微生物的食物。生态系统生产力的规模量级,取决于绿色盈余的规模量级。在陆地四大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最高,湿地生态系统次之,草原生态系统再次之,荒漠生态系统生产力最低。
在没有人工干预情况下,自然生态系统经过长期演化,绿色生产力、生态系统生产力相对稳定、自我平衡、安全有序、健康高效。自然形成了绿色生产力峰值和生态系统生产力峰值。人类诞生于自然生态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碳架构生命,虽爬至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端,但一直从自然生态系统获得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人类凭借聪明的会学习的脑袋,学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不断延伸肌肉的力量,成为生物界力量最强的角色。一时间,一个又一个的生物体,无一例外的向人类俯首称臣。早期,人类以采集狩猎营生,在与其它动物分享绿色盈余过程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份额。到后来,人类索性栽培植物、饲养动物,开辟出农田、牧场,驱动农业革命,把自然生态系统成功改造为人工生态系统,独享农业空间上的绿色盈余。再后来,人类开发利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掀起了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新浪潮。比农业化能级更高的工业化、城镇化,进一步推动人口膨胀,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再度扩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采伐,自然生态空间受到严重挤压、掏挖,生态系统功能大为折损,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生态窟窿”“碳窟窿”,甚至是大面积生态系统崩溃,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水旱交替、风沙灾害、物种灭绝……
人类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意外,人类的出现彻底颠覆了自然生态系统原有的秩序和规则,击破了生物圈的原真性、协同性和完整性,致使生态空间岛屿化、碎片化,导致生态系统秩序混乱、生态服务缺失,生态灾难频发。工业化城市化使人类文明遭遇空前绿色危机、生态危机,要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信守人与自然的“空间约定”。新时代中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国土空间中规划出自然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为自然生态专门规划出国土空间,无疑是生态自觉、生态自信与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在生态空间。生态空间是绿色空间、根空间,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就是促进绿色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大计。推进国土绿化,实行“以绿治*”“挺进深绿”,就是促进绿色生产力发展的战略部署。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工程,接续实施全国重要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就是促进绿色生产力的重大举措。
二、绿色生产力的空间架构
光热水气土是决定地球生物圈绿色生产力的五大要素。地球表面光热水气土资源禀赋差异,决定了绿色生产力的空间架构。海洋、陆地,热带、温带、寒带,平原、丘陵、高山,森林、草原、湿地、荒漠,乃大自然*斧神工、浑然天成。一般而言,受光热水气土资源支配,从低纬度到高纬度,绿色生产力渐次降低;从低海拔到高海拔,绿色生产力渐次降低;从热带雨林到温带森林到灌丛草原到戈壁荒漠,绿色生产力渐次降低。荒漠土地的绿色生产力接近于零。绿色生产力的“高产空间”与“低产空间”自有规律。比如,陕西省南北狭长,从南向北,从低纬度到高纬度,从高积温到低积温、从毫米降水到不足毫米降水,绿色生产力呈现渐次降低大趋势。依五大资源禀赋,陕西绿色生产力的“高产空间”集中在秦巴山区,“低产空间”集中于毛乌素沙区,长城以北六县区排在全省后列。
绿色生产力与绿色植物的叶片面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单位面积上的绿色叶片面积,阔叶林大于针叶林,乔木林大于灌木林,灌木林大于草原,草原大于荒漠,这是不同生态类型绿色生产力差异的根源。在光热水气土五大要素没有限制的情况下,大自然倾向于向绿色生产力高的一方发展演进,从裸地上生长出植物,从草丛中发出灌丛,从灌丛演化出乔木,简单的乔木林发展为复杂的森林,绿色生产力逐步向上提升,直至生态空间允许的天花板。这是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人们看到当下的生态实景,只是生态系统发展演化过程中某一个阶段的即时呈现,也是绿色生产力的即时呈现。即时呈现的绿色生产力,可进行量化数据化,其路径是把多个卫星遥感图像数据按照特定模型反演推算。比对陕西省卫星遥感植被图与植被净生产力分布图清晰可见,绿色的深深浅浅一一对应着绿色生产力的高高低低。连成一体的大片绿色区域集中在秦巴山地,而*绿相间的区域集中在长城以北毛乌素沙区。在连续变化的植被覆盖图上,无论是由*变绿的区域,还是由浅绿到深绿的区域,都直观真实的反映了绿色生产力发展变化图景。
具有原真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绿色生产力具有稳定性,多年平均数即是一个常值。在年度之间,光热水气波动变化,绿色生产力也会随之波动变化。年度值波动变化的中心线,即是绿色生产力的原真常值。可以把这一原真常值视作绿色生产力的“天花板”——绿色生产力峰值。人们不断掏挖甚至掏空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在生态系统中形成大大小小的“生态窟窿”“碳窟窿”,导致绿色植被盖度下降,绿色生产力衰减,年度波动变化偏离原真常值、甚至远离原真常值下行低位,跌停至“脚底板”。绿色生产力偏离原真常值下行低位,也即意味着生态系统退化,原本的先天的“高产空间”退化为现状的后天的“低产空间”。
生态保护修复就是修补“生态窟窿”“碳窟窿”,校正偏离原真常值的绿色生产力,让下行至低位的绿色生产力上行至高位,从“脚底板”回冲“天花板”,回归原真常值,培植“生态元气”。生态保护修复的潜力大小,与偏离原真常值程度大小密切相关,偏离原真值幅度越大回归常值的潜力越大。生态保护修复的难度,与偏离原真常值的时间长度密切相关,偏离原真常值的时间越长回归常值的难度越大、时间越久。不少空间偏离原真常值由来已久,低位下行经年累月,保护修复决非一朝一夕之功。恢复生态学研究表明,遭受严重破坏的生态系统生产力要恢复回归到原真常值,草原需要15-20年、灌丛需要30-40年、森林需要80-年,甚至更长时间。绿色生产力是生态系统生产力之母,在生态系统生产力恢复回归峰值之前,绿色生产力必然要先恢复回归原真常值。植树种草、造林绿化是推动绿色生产力回归的跨代工程,需要绿色愚公,朝夕逐梦,向绿而行,久久为功。
三、保护与修复的时空格局
与改革开放同时,中国启动实施大规模生态建设工程,最先上马的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在自然生态脆弱的北疆营造“绿色长城”。年长江、嫩江暴发大洪水,暴露了普遍存在的严重的“生态窟窿”。为全面修补“生态窟窿”,国家启动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推行“分林而治”方略,划定国家公益林,落实生态补偿。历经数十年,投资过万亿,为全球生态空间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彰显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影响力。全国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盖度呈现恢复性增长,绿色生产力向原真常值回归取得重要进展,自然生态系统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国家生态安全骨架基本构筑。*土高原成为全球绿色生产力增长中心,陕北是*土高原绿色生产力增长中心。陕西推行以绿治*取得重大进展,成为全国退耕还林大省、天然林大省、公益林大省。绿色生产力持续恢复性增长,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更好的生境、更多的食物,促进了大熊猫、金丝猴、朱鹮、羚牛、华北豹、褐马鸡种群复壮。
进入“十四五”,坚持新发展理念,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与推进之中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相衔接,以大江大河大山为骨架,突出对国家重大战略的生态支撑,统筹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地理单元的连续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提出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主要目标、总体布局、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和*策举措,统一构建并实施“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规划(-年)”。这是今后一个时期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的指导性规划,是编制和实施有关重大工程建设规划的主要依据。至此,国家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集中于一个“篮子”。陕西接续退耕还林、天然林、公益林大省地位,实施“双重规划”造林绿化项目上名列前茅。
同一时期,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国家先后出台了森林、湿地、草原保护修复制度方案或具体意见。森林是地球之肺,森林保护修复就是护肺、养肺。天然林是森林之芯,群落最稳定、生物多样性最丰富,需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修复天然林。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建立全面保护、系统恢复、用途管控、权责明确的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体系,维护天然林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确保天然林面积逐步增加、质量持续提高、功能稳步提升。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以天然林为主体的健康稳定、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湿地是地球之肾,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滞洪水、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湿地保护修复就是在肾保健、肾疗养。早在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将湿地划分为国家重要湿地、地方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实行名录管理。建立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全面保护湿地,修复退化湿地,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严格湿地用途监管,实行湿地面积总量管控,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湿地功能全面提升。草原是地球的肌肤,与森林、湿地并驾齐驱的陆地重要生态系统。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就是皮肤保养护理。长期以来,草原生态保护修复体系建设明显滞后,草原资源底数不清、科技支撑不足、监督能力不强,恢复草原生态系统生产力依然面临严峻形势。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若干意见》,以推进草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线,全面建立健全草原保护修复制度体系,加强草原保护管理,遏制草原生态退化趋势,推进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持续改善草原生态系统功能,促进草原合理利用,推动草原地区绿色发展。到21世纪中叶,草原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形成人与草原和谐共生新格局,彰显美丽中国草原风景线。
当国土空间规划全部落界后,在生态空间形成三个有管控差异的区——核心保护区、生态管制区和生态控制区。把自然生态功能特别重要、必须实行强制性严格保护的生态空间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生态保护红线是国家生态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又分为核心保护区、生态管制区两个部分。核心保护区是各类自然保护地范围,生态管制区是自然保护地外符合生态红线划定标准的具有涵养重要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生态稳定等功能的生态空间,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盐渍化等生态敏感脆弱生态空间。中办国办《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规定,生态保护红线原则上按禁止开发区域的要求管理。因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重大民生保障项目建设等需要调整的,经省级*府组织论证,提出调整方案,经有关部门审核,报国务院批准。在生态保护红线之外的生态空间即是生态控制区,以生态保护与修复为主体功能,原则上应保留原貌、强化生态保育和生态建设、限制开发建设。在不降低生态功能、不破坏生态系统且符合空间准入、强度控制和风貌管控要求的前提下,可进行适度开发利用和结构布局调整。
地球表面具有独特性唯一性,在生态系统中空间也具有独特性唯一性,空间与空间互连互通,为生态系统提供连通性协同性完整性的物理环境,支持着绿色生产力。为了避免与“生态位”概念混淆,把空间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称之为“空间位”。在实用生态场景中,“空间位”可指地块、斑块。每一空间位至少携带着三重生态空间治理信息:区位信息——生态核心区、生态管制区或是生态控制区;系统信息——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权属信息——国有、集体。确认“空间位”的意义在于确定保护修复的优先序列。事实上,现行法律制度已经规定了明确的“空间位”保护优先序列和“空间位”修复优先序列。在某种意义上,生态空间*策就是“空间位”*策,生态空间治理就是“空间位”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系统管理、生态剥离与生态还原,都要锁定“空间位”,科学施策,精准施治。
四、与农业共享的生态空间
在生态空间内的生态控制区,有部分空间兼具生态保护修复与经济社会发展双重功能、双料角色,即是与农业共享的生态空间,或是生态空间与农业空间重合空间。比如,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商品林、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牧草地、湿地生态系统中捕捞作业的河湖库塘,经人类长期经营利用,人与自然已经紧紧镶嵌在一起,成为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也就是说,部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已经嵌入生态空间,从生态系统中提取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和能量,这也是农业大学设立林学专业、林业部门曾归属“农口”的内在逻辑。
生态空间内的农业活动,直接伸进了生态系统内部,参与和干预生态系统运行,对生态系统功能具有实质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减损了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仔细推敲,在生态空间与农业空间重合空间,生产经营强度有所不同,有的生产经营活动强度不大,对自然生态过程干预较小;有的则生产经营强度较大,对自然生态过程影响很大。比如,商品林中的核桃、冬枣、花椒、油茶、板栗等经济林,一半经济-半自然,自然生产与经济生产紧密交织在一起,称得上是“多年生的作物”“铁杆庄稼”“木本粮油”,从整地、铺膜、植株、嫁接,到施肥、用药、灌溉,再到拉枝、修剪、整形,经济林田间作业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成为现代产业链供应链的一个生产车间。一旦减少人工干预,经济生产力大幅度衰退。生产经营活动深度干预的经济林草,更多具有人工生态系统特征,更多具有农业功能属性。一年一度经营利用果实、汁叶,年年岁岁放牧、捕捞的空间,就是毗邻农业空间的生态空间。经济林草是生态空间中典型的粮库、钱库。一叶一世界,一树一产业,经济林草是经营产业化、全链条现代化的一大重点领域。
用材林是商品林中的一大类,以木材生产为主要方向。从生产经营活动看,当立木定植后,树木生长、材积增长是一个年年有余的过程,短则成十年,长则十余年,特别是以培育大径材为目标的国家储备林,往往需要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其间,以自然再生产为主,需要多年自然累积,相辅之的是适度的人工干预。与商品林中按年度生产的经济林相比,用材林是轻度的人工干预,也是轻度的经济再生产,更多的是年复一年的自然过程、自然再生产。从国土空间属性上看,经济林更靠近农业空间,而用材林更靠近生态空间。经济林是商品林中的劳动密集性产业,而用材林则是自然密集性产业。在劳动力价格走高的情势下,自然资源禀赋好、绿色生产力高的区域,发展用材林比较优势凸显。缺少“栋梁之材”是当今中国林业的“硬伤”,要采取更加优惠的扶持*策,持续推动国家储备林体系高质量发展。储碳储林,储生态储美丽,储蓄未来高品质生活。
绿色生产力发展过程,也是绿色碳库增汇扩容的过程。无论是生态空间中的核心保护区,还是生态管制区,抑或是生态控制区,无论是森林、草原,还是湿地、荒漠,凡是绿色生产力恢复性增长,均可带动绿色碳库增汇扩容。然而,有自然过程带动的绿色碳库增汇扩容,有人工经营活动带动的绿色碳库增汇扩容。不是所有的绿色碳库增汇扩容都可成为碳汇交易,只有人工经营部分才成为市场交易的标的物。同理,不是所有的森林蓄积都是材积,甚至大部分森林蓄积都无法转化为材积。比如,自然保护地的森林,无论蓄积多少,都支持着保护地生态系统功能,维护着生物多样性。一样的,风景名胜区的森林蓄积,支持着森林风景资源。城市园林蓄积、乡村景观蓄积,以及其它生态公益林蓄积,都难以有效转化为木材生产的材积。只有在商品林地以用材为目的经营的蓄积才能有效转化为材积。这就是新时代森林分类经营、分林而治。总体而言,生态空间是面向大众提供具有公共属性的产品和服务的空间,与农业共享的生态空间则是面向市场提供私人属性产品和服务的空间,一定要把准空间定位,把脉经营活动,这也是科学绿化包含的深层逻辑。
与农业共享的生态空间是生态空间中的少数,比如,陕西省1.88亿亩林地,其中商品林地仅0.48亿亩。因为少,所以应当倍加珍惜。要兼顾绿色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均衡处理生态保护修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要在确保生态系统稳定健康的同时,切实有效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经济社会效益。从与农业共享的生态空间实际出发,立足于商品林地开展科学经营,规划建设“绿色碳库”,储碳储林。引入绿色金融和绿色发展模式,推动国有银行、国有企业、国有林场“三国合作”,联合打造“双储林场”国家储备林体系,储林储碳。无论是储林还是储碳,都是超长周期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在利用经年累月的自然再生产,都是在发展绿色生产力,需要得到生态空间*策的优惠扶持。
五、剥离与还原的边缘空间
文明之先,洪荒时代,地球生物圈原真协同完整,天地万物,浑然天成,自然法则精巧运作,生态系统因无序而秩序井然,因无界而顺其自然。从混沌的大自然中,人类发展农业、工业、商贸服务,循序渐进,大自然被掠夺使用、逐步剥离,日深一日,重度掠夺、剥离撕裂。起初,只在平原低地从事采集狩猎,逐步种植养殖、加工贸易,开辟空间,从平原到丘陵,形成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后来,深入丘陵山区密林茂草,从森林、草原、湿地边缘伸进腹心,交通道路、输水渠道、输油汽管线、电力通讯网线,工矿、风电、光伏……遍地穿越,纵横交错,以线状、星状空间支撑农业、城镇空间现代化。山地、高原生态空间复杂多样、零碎脆弱,原本不具经济规模效应,不适宜产业开发。人工空间扩张,导致生态空间岛屿化、碎片化,砍柴伐木、放牧牛羊,致使天然森林草原破败,曾经浑然天成的自然生态千疮百孔、漏洞百出,自愈修复困难重重,形成了沦陷边缘空间的边缘种群。
人类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绿色生产力是两大博弈力量,在无休止的较量:抗争、妥协、退让。边缘空间是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的交汇空间,也是两大力量博弈的前沿空间。绿色生产力一门心思、一道功力,就是还原生态,把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信息扩散到被剥离的空间上去,倾力恢复天然植被,再现森林、草原、湿地,恢复生态系统生产力。从双方力量消长对比看,人类的力量持续增长,越来越厉害,占据了越来越多的空间。天道不变,自然的力量亘古不变。人类觉察到自身强大危及自然,且最终危及自身,不得不主动调整社会生产力,放弃无节制开发对生态空间掠夺、侵蚀,反过来又借助绿色生产力,重建崩塌的生态空间,修补“生态窟窿”“碳窟窿”,修复受损生态系统,促使不当利用的农业空间、城镇空间重返生态空间。人们主动而为,维持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的动态均衡,构建文明新形态。
21世纪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在进行深度调整,把自然法则与社会法则、经济法则融合在一起,实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随着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剥离与还原的博弈仍在继续,国土空间利用结构也在深度置换、优化调整。新时代中国,心怀创造文明新形态大志,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顶层设计上率先突破,主动把经济社会发展控制在农业空间、城镇空间,为自然规划出专属的生态空间。在一定意义上,设立自然保护地,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规划生态空间,都是中国式反剥离、促还原、利修复的空间*策。
回顾过去,空间之争,经历“以材为纲、无序剥离;建章立制、行*管控;规模限制、综合管控;空间管制、系统治理”四个阶段。面向未来,空间和谐,实现剥离与还原的动态平衡,科学选择待造林地、新造林地和再造林地,从荒山荒坡、宜林地造林拓展为规划造林绿化空间,从多项工程计划升级到“双重规划”精准上图落地,从有限管护措施到封山育林、封山禁牧制度,人工助力自然还原,促使边缘空间向稳定健康的生态系统转变。
严格控制生态空间剥离已成为新时代的重要特征。年发布的《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试行)》规定,严格控制生态空间开发利用活动,实行空间准入和用途转用许可制度,确保生态空间不减少,生态功能不降低。生态控制区原则上按限制开发区管控,制定准入条件,明确允许、限制、禁止的产业和项目类型清单。年新修订《森林法》规定,实行占用林地总量控制、占用林地审核审批的林地用途管制制度。空间位越重要,剥离管控越严格。生态空间剥离已经进入制度协同一体、程序协调一致、数据动态同步,进入系统治理新阶段。
发展绿色生产力,推动生态还原是新时代的显著特征。年,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明确造林绿化空间的通知》规定,以国土三调为底版,进一步明确造林绿化空间科学选择方式。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明确,一般灌木林地、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和退化林地是再造林的主战场,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补植补造、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相结合,逐步消除“生态窟窿”“碳窟窿”。进入“十四五”,已经开启“新造林地+再造林地”国土增绿新模式。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要求25度以上坡耕地、陡坡梯田、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和严重污染耕地纳入退耕还林还草范围,为“边缘空间”还原生态空间提供制度保障。
边缘空间是空间位转换、结构优化、协调均衡的热点空间,也是生态剥离与生态还原易手消长的关键空间。持续推动绿色生产力发展,要严格控制生态剥离,遵循空间用途管制*策,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行空间准入和用途转用许可制度;科学编制空间保护利用规划,优化空间布局,合理拓展双储林、能源林用地,保障国家重点建设、基础性公益性设施及改善民生建设项目用地,形成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空间保护利用格局。要科学推进生态还原,以森林“一张图”与国土三调融合成果为基础,实行差别化、精细化管理,利用“无人机+激光雷达”、AI技术,全面把握生态空间动态变化,建立以卫星影像为主、实地督查为辅的剥离地智慧监督管理体系,科学选择待造林地、精准设计新造林地和再造林地、保护培育未成林造林地,建设生态廊道、修复生物体系、还原生态系统、永葆生态空间生机活力。
六、生态加载的友好型经济
生态系统的主体功能是提供多样化的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包括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水质、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碳氧平衡等。生态空间治理的主体任务是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发展绿色生产力,增强生态系统提供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能力。
在生态系统主体功能基础上,可以加载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生态休闲、自然教育、科学探秘等生态友好型经济。与生态空间内的农业活动有所不同,生态友好型经济与生态系统是一种“加载”“悬浮”的关系,不直接参与生态系统运行,对生态系统功能没有实质性影响,且不减损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提供能力。在生态空间嵌入和加载生态友好型经济是有效提升生态系统价值的现实选择,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根本出路。
生态旅游就是“逛生态空间赏自然风光”。生态旅游活动有两个关键字“逛”与“赏”,生态空间就在那,自然风光就在那,旅游设施就在那,只有“逛”客“赏”客进场,才是真正的生态旅游。逛的本义是漫游,逛生态空间,赏自然风光,让生命在漫游中狂欢。进入生态旅游的是三有人群:有好身体、有闲暇时间、有支付能力。生态旅游活动多发生在自然公园,分布广数量多景观丰富距离适中的是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路程远景观异质性大的则是地质公园、沙漠公园、草原公园,每一处自然公园都是生态空间,都有独特风景资源,并经过长期大量投资建设了能够满足生态游客逛公园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旅行导图、漫游步道、观光索道、观景平台、安全服务。生态游客“逛公园”“赏美景”,陶冶情操,来时好心情、去时心情好,纵然有微量“生态足迹”驻留,对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轻微,只要科学规划、精细管理,一定能实现可持续展。
生态康养是“驻生态佳境沐浴调理”。健康调理需求是生态康养的根据。工商业、服务业人群,久居城镇,身体不适而成为亚健康人群,需要融入生态空间松弛疗养以恢复健康。生态康养之地,必是自然生态空间“佳境”——气候适宜、水质优良、自然风景优美、植物精气精致。生态康养是科学消费生态佳境。所谓科学消费,就是在生态康养理论指导下进行一系列生态康养活动。其中,最为关键的活动即是“生态浴”,沐浴阳光、吸收负氧和植物精气,让身体、心志与生态佳境融为一体。与生态旅游有所不同,生态康养需要停足驻留,不是接受生态导游,而是听询康养师导示。生态休闲与生态康养是业态相近的双胞胎姊妹。生态休闲是“于生态空间体验慢生活”。久居城镇的居民,忙里偷闲,置身山林、茂林修竹,悠闲自得,乡间漫步,居上等民宿,过短暂慢生活。目前流行的民宿经济是生态休闲的重要形式。
自然教育是“以自然说自然”。随着种植业、养殖业、加工制造业、商品贸易服务、网络信息产业的持续升级、转型发展,经济链接越来越长,人工创建的物理环境越来越多,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的自然成分越来越少,生产生活与生态空间的远离越来越远,出现了人与大自然疏离之势。人的生命源于自然,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了解自然、探秘自然、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不仅是成年人的渴望,也是城乡青少年的愿望,从小建立与自然的密切联系。自然教育就是青少年的自然课。自然教育不在人工建造的室内,而在理想的生态空间。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大自然的博物馆,也是理想的自然课堂。国立的自然保护地具有自然科普、自然教育功能,拥有原真性的自然生态系统,设有规范的自然课堂,配有合格的自然教师,与青少年组织、中小学校联合开展自然教育,立足自然生态空间,向来访者讲述生态原理、自然规律。
总体而言,嵌入生态空间里、加载在生态系统上的生态友好型经济属于生态服务型经济,主要是满足消费者自我保健、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些都是在较低层次需求满足后产生的较高层次的需求,意味着更高的发展阶段、更高的消费水平、更高的服务能力。新时代中国正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高质量发展生态友好型经济必将为高品质生活提供重要支持。
与此同时,要切实注意防止友好经济滑向不友好经济,甚至是损害生态的经济。要加强生态系统承载力研究,以承载力确定加载力,合理加载、科学加载,走出生态友好型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切忌因超负荷加载损害生态系统生产力,导致发生新的生态灾害,自断友好型经济发展前程。
生产力是生态空间*策的试金石。要始终坚持基于生产力的生态空间*策,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厚植厚积、系统集成,建立健全生态空间治理机制,持续推动兴林草兴生态事业蓬勃发展,为生态兴民族兴激发澎湃的绿色元动力。(文/*双忍)
注:本文以生产力贯通生态空间*策分析。生态空间的主体功能是提供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本质就是提供生态系统生产力。生态空间治理的主体任务必然是增加生态空间的主体功能,也就是保护和发展生态系统生产力。绿色生产力是元生产力,决定着生态系统生产力。保护和发展绿色生产力是生态空间*策体系的主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