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在1g土壤中,就有上亿个微生物在活动。微生物中,只有低于1%的种类对人类是有害的,但几乎所有的传染病都由微生物带来。
2月19日,珠江科学大讲堂第94讲在广东科学中心学术交流中心举行,华南应用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郭俊带来主题为“微生物学的起源与新冠疫情防控”的讲座。他强调,中国实施的动态清零策略能有效抑制新冠病*发展趋势。
□现代微生物科学起源“磨镜片的他”
微生物起到“清洁工”作用,环境中有*有害的物质,主要靠微生物分解。没有微生物,就没有现在五彩缤纷的世界。微生物不仅是微小的生物,还能是被赋予高科技的大产业。微生物学的起源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这两个问题看似中间相隔的时间长达几百年,实际上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微生物是怎么发现的?郭俊现场科普,现代微生物科学的起源有个里程碑的事件,发生在多年前。安东尼·吕文虎克是荷兰的一个卖布的商人,在家庭富有衣食无忧的情况下,出于对科学的爱好,他一辈子磨了多个玻璃镜片,通过磨出来的镜片观察各种事物。有一次,他从牙齿上刮了点物质放在镜片下观察,发现有东西在动,这是人类第一次用眼睛看到了微生物。此后,微生物学快速发展,安东尼·吕文虎克被称为微生物学研究的先驱者。
郭俊还介绍了两位研究微生物学的科学家,一个是巴斯德,一个是KOCH。巴斯德是法国人,他做的贡献是发明了巴斯德消*法,从而解决了酿酒很快就会变酸的现状,灭菌后的酿酒可以保存很长时间。德国的科学家KOCH,发明了KOCH法则,通过KOCH法则提出的科学验证方法用以验证了细菌与病害的关系,被后人奉为传染病病原鉴定的金科玉律。它为病原微生物学系统研究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年,英国人弗莱明(A.Fleming)在培养葡萄球菌的平板培养皿中,发现了后来被广泛应用、并挽救了无数战士生命的盘尼西林-青霉素。微生物起源就是这样被科学家推动的。
□新冠病*或将与人类共存
郭俊认为,新冠病*属于新型病*,而病*是微生物种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新冠病*与肺炎疫情的研究也是微生物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为什么打了疫苗后还会感染?郭俊分析,新冠病*属于呼吸道感染的RNA病*,传播速度快,容易发生突变。从人体的角度来说,抗体产生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达到峰值,而且抗体效力维持的时间也需要研究。
针对疫苗的效用问题,郭俊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接种3针疫苗后,人体会产生Igg、IgM抗体,从而发挥保护作用。疫苗有助于重症病例的减少,从而让死亡率显著下降,这有利于动态清零与形成群体免疫。
就未来新冠肺炎的感染趋势,郭俊预判,未来新冠病*存在流行趋势减弱的可能性,可能会与人类共存。但不能把奥密克戎变异株视作“大号流感”,不能就此淡化疫情的严重性,削弱重视程度。现在,新冠肺炎的病死率为2%,相比非典和中东呼吸综合征都要低,但是新冠病*对人类造成的影响最大。
“新冠肺炎可能会削弱人体的免疫力,并造成思维迟缓、骨骼性疾病、内脏与血管问题等多种后遗症。”因此他认为,为了保证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在没有更好办法控制疫情的情况下,动态清零策略暂时也不会调整。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方晴通讯员:吴晶平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燕通讯员:吴晶平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苏琬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