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3/10/16 17:30:00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首席记者杨晓*记者金丹丹通讯员斯金叶潘珊/文图片由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提供“离乱倒塔,盛世筑塔。”昨天(10月16日)中午,双峰插云景观恢复工程设计方案的公示刚刚开始,杭州历史学会的丁云川老师就赶往西湖博物馆,一睹为快。南高峰考古遗址如何保护和展示?为什么南高峰塔六边形,北高峰塔八边形?南高峰那么高,将来有没有像雷峰塔那样的电动扶梯?这些都是丁老师和看展市民们关心的问题。现场展示了三个方案,一号方案是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陈易昨天也向钱江晚报记者做了设计解读。(▲图:双峰插云景观意象图)●类似雷峰塔,会有遗址保护大厅陈易说,复建南高峰塔,必须处理好遗址保护与复建塔的关系,方案打算做一个双层结构,下层用于保护展示遗址,上层用于再现塔和塔院。按照一号方案,从山门进来的道路直接把游客带到二层,先体验荣国寺塔和塔院的氛围,塔和大殿完全按照考古发掘的遗址尺度,经过考证恢复。大殿后,临近北侧悬崖石壁,建华光阁,在这里可远眺龙井村、翁家山村、满觉陇村等。华光阁将是遗址保护展示大厅的入口,游客游览了荣国寺、塔之后,有了一个整体概念,再回过头细细欣赏遗址,体验历史带来的纵深感。下层的遗址保护大厅,除了保证温度、湿度的控制等保护功能,还保留一部分空间作为展示历史文化和考古出土的器物、构件。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南高峰塔塔基、旧时道路、排水沟、房屋基址等遗址,这种方式和雷峰塔类似。遗址保护层大约6-8米高,面积平方米左右。从遗址大厅出来后,可以沿着山顶道路,观赏北侧的石林,再走到塔院的东侧,这里有一处圆形的洼地。文献记载,山顶有钵盂潭,很可能就是此处。陈易说,清《古今图书集成》有载,“峰顶有钵盂潭、颍川泉,大旱不涸,大雨不盈。”(▲图:钵盂潭效果图)这一路,还将设置五显祠及亭台等景观建筑。●跟六和塔、白塔一样,南高峰塔古为“风水塔”南高峰峰顶可容建筑的平台,面积不大,比半山望宸阁所处的地块还要小一点。这样小的地块,却建接近40米高的塔,修长身材、立于山巅,十分醒目,而塔周围的钵盂潭、亭阁或寺院,看起来都相对袖珍一点。在中国古建“塔院建筑”中,塔的大小、主次、样式,并不是随意挥洒,而是有其中的讲究。“南高峰之所以是以塔为中心的塔院式建筑,有几方面原因:因为地块大小的局限,因为宋人的审美,还因为荣国寺塔是一座风水塔。”西湖景区工作人员告诉钱江晚报记者,六和塔、雷峰塔、白塔等都是风水塔类型,所以是以塔为中心进行建筑;而灵隐寺则不同,是以寺院建筑为主的塔院建筑,所以灵隐寺双塔会建得相对体型小一些。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说,南北高峰这两座塔,在南宋时期不仅是风水塔,也是重要的景观塔。当时塔是空心的,最初是为了拾级而上,方便顶礼膜拜,后来又成为了普通老百姓观景的地方。文献上说,塔底还有燃烟照明作为引导。●为什么设计成暗红色?这里有个“七朱八白”的讲究据文献记载,南高峰塔始建于五代,距今多年。北宋崇宁(宋徽宗年号)二年,有过一次重修,乾道年间(年~年,南宋皇帝宋孝宗赵昚的第二个年号)又重建过一次。本来塔有七级,到了元末,塔毁损,只剩下5级;但明万历年间遭雷击,逐渐倾圮,到明末只剩3级,之后慢慢废弃,现在只剩一截塔基。所以,南高峰塔的复原,是按照宋代时的构造来设计。一号方案中,塔的阑额看起来稍稍暗红,被现场的市民游客认为比较古朴。为什么设计成暗红色?陈易说,这是中国古建“七朱八白”的常用刷饰方式。“七朱八白”是宋《营造法式》彩画作制度中,丹粉刷饰屋舍的方法之一。就是把阑额的立面刷白,然后均匀地分成八等份,每份之间用朱阑断成七隔。另外,根据考古资料总结南高峰塔,专家们认为:塔高七层,十丈左右(约33米),塔为砖塔,刹为铁刹,塔可以登临,从塔中可以凭窗四望,塔体设龛,安置佛像。这些,都在设计方案中体现了。不同的是,方案中的塔,将增加栏杆,与古人只可“凭窗”不同,我们今人可以“凭栏”眺望。●南高峰塔为什么比古代长高了几米有趣的是,设计方案中的南高峰塔比古籍记载中的约33米长高了几米,这又是为什么?陈易说,如果按照原来的尺寸复原,南高峰塔会略显矮壮,“我们从湖面景观分析,雷峰新塔作为前景已经是比较矮壮的塔,南高峰塔最好能够与之有所区别,再加上塔下跟雷峰塔类似,多了一个遗址保护大厅,所以在高度上做了适当的调节。”第二个原因,陈易说,从民国年间的老照片来看,西湖周边山体植被都不是很茂密,而经过解放后几十年的封山育林,树木基本都高于山体10~20米,如果按考证得到的30多米塔身来建,很可能只能露出2~3层塔身,难以显出“插云”的意境。“因此,在保持原有塔身平面尺寸的基础上,我们调节了每层平坐层的高度,使得原来仅仅是作为窗台的平坐层,都成为可以供游人登临的空间。”这样一方面满足了游人登塔四望的需求,一方面也调节了南高峰塔的体型。经过设计调整后的南高峰塔形体,可能更加接近历史上有外檐的保俶塔的体型。●W形电动扶梯,有点像香港中环那台靠双脚爬南高峰,还是有点吃力的。钱江晚报记者曾经从烟霞洞公交车站和停车场的位置往上登南高峰,爬上去足足花了20分钟。虽然南高峰比北高峰(海拔.7米,平时爬山的人很多,也可以坐缆车上去,有索道)低一点,海拔是.2米,但在深山中并不好走。为了方便游客游览,除了登山道,方案还计划建造一个自动扶梯,从千人洞到无门洞,垂直高度50多米,扶梯是呈W形状的。为了更形象一些,方案中还专门放了香港中环扶梯、湖北恩施大峡谷登山自动扶梯的样式,以利理解。对腿脚不好但又想上山的人,这是个大福利。●北高峰塔初步设计为八边形设计方案中,北高峰塔为八边形塔。相比南高峰塔,北高峰塔的体型会相对纤细,高度也有30多米,因为二者体量的差距,且北高峰地势较南高峰更高一些,所以北高峰塔看起来更瘦高一些,《武林旧事》记载“北高峰塔在灵隐寺山后绝顶,比南高峰尤高”。不过,北高峰塔最终的样子还没有确定。也有专家认为,北高峰塔始建于唐代,应该是唐代典型的四边形塔,这些都要根据考古证据确定。北高峰塔没有留下影像资料,但结合物探从地形图上仍可有一些有趣的发现。北高峰电视台发射台区域内有一处八角形的建筑,位置正在庙宇轴线的延伸线上,从它的体量(边长2.6米)和位置来看,很可能是原有塔芯室的位置,一种猜测是因为原来的塔基太完整,当初把它扒掉太费事,不如继续利用。在南侧物探所发现的曲尺形墙基,则可能是望海阁的位置,位于原始标高米的平台上。在清许承祖撰的《雪庄西湖渔唱》中,其中北高峰一篇有写:“……峰顶旧有望海阁,久废今建……”这是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委托丁云川先生文献考古,丁先生从故纸堆里翻出来的。(电动扶梯设计、北高峰塔八角设计等等,所有以上设计方案,都不是最终的定稿,将结合此次7天公展的社会调查意见,接受大众意见,进行修改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