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是海坨山海拔最高处,也是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C索道的上站位置。
全长米的索道,也是此届冬奥会海拔最高、落差最大,使用频次最高、运营压力最大、运营维护最难的一条索道。
自年11月起,由15人组成的安徽*山索道维护团队,提前三个月驻扎于此。而自今年2月5日至今,延庆赛区开赛来,C索道已保障多场比赛,未发生一起设备停车事故。
为什么选择“*山团队”
将情况最为复杂的索道,交给了*山索道团队。凭什么?
年的北京冬奥会共有11条索道。作为延庆赛区的交通“大动脉”,11条索道全长约10.3公里,串联起延庆冬奥村及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各个区域。其中4条主线承担所有运动员、裁判员、医务人员、工作人员和观众的运输任务。
去年10月,经中国索道协会和国家索检中心推荐,*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旅游”)与北京八达岭旅游总公司正式签订冬奥会索道服务战略合作协议,成为年冬奥会索道服务战略联盟单位。这是继年双方合作之后的再次合作。
这次,*山索道要面对的C索道,有着一连串的“最”。位于小海坨山南麓,C索道上站坐落于海拔最高的米,地势险峻、气候恶劣,冬季最低气温低至-35℃以下。它的运量大,索道长度位列整个赛区第二,处于冬奥赛事接待主干线上,是赛区海拔最高、环境最恶劣、运营难度最大的索道。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作为国内最早一批建设投入运营的客运索道,*山索道有“独步武林”的优势。运营36年来,旗下四条索道均为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安全服务质量5S等级索道,累计接待游客余万人次,实现安全运营零事故。
*山索道还是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技术手册的主要起草、制定单位。年7月,世界索道协会正式接纳*山索道,由此,*山索道成为国内第一家加入世界索道协会的运营单位。
提前三个月驻守
从*山到北京,从去年11月到今年3月,一次千里之约,去时萧萧落木,归来将是春暖花开。
许敏是北京冬奥会*山索道团队队长。团队里,按照机械与电气专业平衡、中青年员工搭配、分析排查与动手实操结合的要求,有15名优秀索道运维工人出征北京冬奥会。
出征队员中,潘奇斌把出生才一个月的孩子、正在坐月子的妻子送到了外地的岳父母家;年龄最小的队员吴小君与新婚不久的妻子依依道别,有的队员把年迈的双亲托付给兄弟姐妹,还有的队员与来年准备高考的女儿做了5个月后之约,承诺等他助力冬奥回来,再为孩子的高考加油鼓劲……
从去年11月起,他们正式抵达,驻扎在海拔米以上的海坨山,参与北京冬奥会索道技术服务保障工作。出发前,团队做好周密准备。远赴北京前,多名出征人员到与C索道极为相似的索道进行三天实地集训,并听取索道设备提供方的建议意见,做足恶劣环境下维护设备的心理预期。
而刚刚抵达的第一个周末,海坨山普降大雪,给了队员一个“下马威”。气温骤降至-18℃,风力最高达到28米/秒,凛冽寒风穿透厚厚的羽绒服,刺骨难耐。虽然有在北京居住的经历,黎励还是首次在零下一二十度的气温里生活。每次起床,内衣、保暖内衣、羽绒马甲、外套、羽绒服,光是上衣,黎励就要穿5层。
-20℃下的空中抢修
这场大雪中,队员们巡检中发现,C索道升降平台无法复位,影响正常运行。故障发生后,索道操作员郑建宸立即和工友查图纸、测数据,迅速确定了故障点。“一个行程开关被冰雪埋住了。”
由于位置狭小,积雪严重,需要先把雪清理后才能维修。但正方形的检修孔只有15厘米宽,只能把手伸进去清理。在接受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采访时,这位94年出生*山小伙表示,当天他特意看了气温,零下20多度,去掉手套不到1分钟,手就冻僵了。
不得已,三个队员只能趴下来,轮流去掏雪。20多分钟后,故障成功排除。
一次早检,C索道支架上的3个风速仪数据失常。“应该是被冻住了,得赶紧抢修!”许敏等四人组成抢修小队,立即开动检修车前往故障点。在5号风速仪下方,四人带上吹雪机、锤子、螺丝刀等工具,穿好全身式安全带、戴上安全帽,一步一步地从检修车爬梯爬到车顶、越过轮组、再牢牢抓住索道支架攀至顶部。
“确实结冰了!”许俊先用锤子轻轻敲打风速仪的横臂,再用吹雪机融化冻冰。
“戴着手套,手指不能准确操作吹雪机,不方便清理结冰死角。”许俊只能摘掉手套徒手操作,不到一分钟手指就麻木了。4名队员只能轮流干一会,就这样坚持1个多小时后,3处被冻住的风速仪终于恢复工作。
他们比运动员还紧张
2月4日,冬奥会开幕!
但早在1月31日,农历大年三十,负责维护索道的队员们已进入“临战”状态。28岁的黎励是家中独子。今年春节,他第一次和父母爷爷奶奶分别,在冬奥会的岗位上过节。“年三十那天给爸爸打了视频。”此后将近20天,父母和他几近“失联”。
春节期间,延庆赛区,温度低至-23℃。期间每天凌晨4:50,所有人员乘坐冬奥组委会统一安排的班线车,开往负责运营维护的索道所在地。
5:20到达赛区,5:30开始早检。按照冬奥组委会要求,6:20要保证索道运转起来,而为了保险起见,C索道6点就已经提前运行。
因为温度低,早上车库发车升降平台经常被冻住,车厢发不出去,这个时候就需要人员趴在冰冷的地上,用铲子铲,或者爬进狭小的平台下面用强功率暖风机吹。
2月4日冬奥会正式开幕后,为了更好地做好赛事保障,每天凌晨3点左右,队员们就要起床,4点左右,所有人员就已经到达了运营维护的索道所在地,开始了早检维护工作,以更好地状态保障冬奥会。
2月13日,海坨山又降大雪。次日凌晨3点,索道保障团队队员们起床,4点20分,他们早早到达索道站,此时室外气温已是-25℃,冒着凛冽的寒风开始一天的工作。
雪是运动员的舞台,却是队员们的“障碍”。大雪堵住了站房的缆车进出轨道,黎励和潘奇斌轮流用手伸进去掏雪,清空轨道。其他队员也各司其职,忙活了整整两个小时。
每天工作超过16个小时,大多时间他们不能呆在室内,要直面严寒。冬奥会赛场,比赛最激烈的时候,就是他们最紧张的时候。“就连赛事人员上缆车的状态都要观察,怕出现问题。”黎励说,这期间,每个人都绷着神经。
“我们的上站东西两侧是高山滑雪竞速和竞技赛道的起点,但我们根本没时间看。”郑建宸告诉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即便服务冬奥会赛场、喜爱谷爱凌的他,也是在忙完一天的工作后,才能通过录像回放看比赛。
保障冬奥会的“*山经验”
自今年2月5日至今,延庆赛区开赛来,C索道已保障多场比赛,未发生一起设备停车事故。这背后和*山索道保障团队的努力分开。
“C索道采用的是最新设备,和*山索道相似,但要先进很多。”许敏介绍,这就要求团队成员熟悉设备的新特点,尽快能够熟练操作。
来北京前,许敏带领团队将索道的技术参数、设备图纸、操作手册打印成册,组织多轮培训和专家讲解,还安排团队到相似索道实地集训,让团队成员尽快掌握新设备的技术特点和操作方法。
“保障索道的安全运行,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更离不开严谨、周密的设备检修制度。”许敏带领团队参考*山索道经验,建立了日检、月检、季检、年检四级检修制度,其中每天的日检又包括早检、巡检、晚检。
开赛前,他们成功排除了驱动轮的异音。驱动轮是索道的核心部件之一。负责驱动轮电器设备维护和操作的黎励,对此很有发言权。“因为天气严寒,这里的驱动轮是被包裹着,人站在外面很难听到异音。”
但极为认真的*山队员,钻进去,发现了异样。“我们查阅图纸,咨询设备提供方,一一排查了多个设备,最终通过注油,解除故障。”黎励说,隐患的排除,也为设备在后期正常运营提供了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