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常见疾病大体可分为细菌性疾病、病*性疾病和寄生虫类疾病三大类,其中防控常见的病*性疾病(伪狂犬、猪瘟、圆环病*、细小病*等)大部分养猪人的首选是疫苗免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样发病率很高的细菌性疾病(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传染性胸膜放线杆菌等)却鲜有猪场采用疫苗免疫方式进行防控,这是为什么呢?
一、细菌血清型众多
常见的细菌性疾病都有众多的血清型,比如副猪嗜血杆菌临床上有15个血清型,其中1、5、10、12、13和14型可以在96小时内致死病猪,而2、4和15型可导致病猪出现严重的浆膜炎和关节炎,病程相对偏短;8型临床症状温和,对猪的病理损害不大;剩下的3、6、7、9和11型猪感染后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在我国临床上常见的有4、5、12、13和14型五种血清型,而我国目前的灭活疫苗中使用的多是只有4和5两种血清型的细菌,各细菌之间的交叉保护力不高,当猪群发生4型或5型血清型副猪嗜血杆菌病时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当发生12、13和14三种血清型的副猪嗜血杆菌时就无法达到良好的免疫效果。
临床上常见的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链球菌等细菌同样具有多种血清型,而目前常用的疫苗仅是二价或者三价疫苗,无法满足各地区所有流行*株的免疫需求,最终出现的结果是在一些地区免疫效果理想,但更多的地区免疫效果比较差,自然选择的养猪朋友就不多。
二、细菌疫苗免疫次数不达标
常见的细菌疫苗多是灭活疫苗,而在临床上要求灭活疫苗需要至少免疫两次(而且两次免疫间隔应在30天左右)才能起到良好的免疫效果。可保育期(24日龄-54日龄)为各种细菌性疾病的高发阶段,在高发阶段前很难达到免疫两次的要求。另外,目前猪场使用的免疫方案在3、7、14、21、28、35和42日龄都安排有病*病和支原体的疫苗免疫,很难再有空隙插入细菌性免疫,更不用说免疫两次了。
目前兽药市场上,一些疫苗企业通过联合免疫的方式,将灭活的细菌疫苗做成稀释液,用灭活苗稀释活的猪瘟、蓝耳、伪狂犬等弱*疫苗,从而达到在现有的疫苗免疫的基础上插入细菌疫苗的免疫。但是这种联合免疫的免疫方法还处于发展阶段,已知的是副猪嗜血杆菌疫苗使用比较多,而链球菌和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的灭活苗暂时还未研制成功。
三、敏感抗生素防控效果更好
细菌性疾病目前使用最多的是敏感抗生素防控,比如40-50日龄时仔猪副猪嗜血杆菌和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疾病的高发阶段,有养殖户采用在仔猪断奶时肌注半衰期比较长的药物净化仔猪体内的有害细菌,从而预防后期发病;有的猪场老板在仔猪饲料中加入敏感抗生素,断奶后连用7-10天时间,以帮助仔猪度过高发阶段。
因为疫苗免疫效果不确切,而抗生素防控效果理想,所以现在虽然有各种细菌呼吸道疾病的疫苗,但是依然鲜有养猪朋友使用细菌性疫苗。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疫苗依然是疾病防控的首选方法,希望各科研单位可以早日研发出免疫效果理想,同时不会对现有免疫程序产生影响的细菌性疫苗,以造福广大养猪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