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周斌:“广州市十佳新闻发言人”、广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
何国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伍仞: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广州日报全媒体健康教育部记者
培训班现场座无虚席。
专题
11月4日,广报中心迎来10多位专家大咖和多位学员,“一分钟护一生·健康传播与基层公共卫生人员媒介素养培训班”正式开班!
培训班由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导,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主办、辉瑞中国支持。公共卫生专家、网络信息专家、高校教育专家、医疗健康媒体人组成跨界专家团,面向广州地区医务人员开展科普写作、健康传播、舆情应对的培训,堪称一次“社会疫苗”怎么打的大交流。
传播健康,让老百姓学会预防为主,少生病、不生病,提高生活质量,正如在公共卫生领域沉浸了30多年的王鸣教授所言,将深奥的医学知识讲明白,服务大众,科学权威的医学科普要一直在路上。
文、图/何雪华、王婧
医疗科普要真正做进人们的心里
流行病学专家王鸣,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获评“广东省最美科技工作者”,一直是广州日报健康科普的金牌名医大咖。退休后,王鸣作为广州市预防医学会专家组专家,负责专业工作推广。
对于本期培训授课,王鸣连称“很有意义”,精心准备的《浅谈专业知识与大众的科学普及》课件,将“科普,是要做进人们心里的一种社会教育”诠释得淋漓尽致,而且实操性一流。
医学进步依赖于科学研究,但在王鸣看来,医学工作者除了要在临床努力,发表专业文章,还要“众乐乐”,科普是责无旁贷的责任。因此三年来,他亲自执笔62篇公共卫生领域的科普文章,传道解惑,孜孜不倦。
《带你认识二价、四价、九价宫颈癌疫苗》《入园前一针,你放心,我安心!》《接种肺炎疫苗能预防新冠病毒肺炎吗?》……对于自己的科普文往往出10万+“爆款”,王鸣坦言有诀窍:内容应该是大家迫切渴求的应时、热点,要在最合适的时机推出科普内容等等,最关键在于将专业内容化解成大家听得懂的语言。
“即使看文章的是文学博士,也未必懂‘免疫缺陷’‘免疫逃避’;一般人知道抗体,但更细的IgG,IgM,IgA,B细胞……不搞专业的人谁去记那么多?”王鸣说,用最简洁、直接易懂的语言表达一些复杂的科学道理,这才是功夫。
比如用一些比喻、类比方法打开脑洞,解释科学新知很有效。宫颈癌疫苗好,这可是第一支能有效预防癌症的疫苗,怎么讲它多么好?王鸣选准了“发生率”这一关键词,如果说正常人肺癌、肝癌、宫颈癌的参考发生率设为1,那抽烟可导致10倍肺癌发生,乙肝可导致倍肝癌发生,但高危型HPV病毒感染,则导致超过倍的宫颈癌发生,而这是可以打针预防的!
又如疫苗佐剂,非专业的人怎么懂呢?但其实它跟增香添滑的咖啡伴侣有点像,可大大增强疫苗功效,这就容易理解,也就提升疫苗佐剂的接受度了。
王鸣提倡科普要有吸引力,但要警惕当“标题党”。比如作为专家一直希望体弱的老人秋冬既打流感疫苗也打肺炎疫苗,要讲清楚同时感染流感、肺炎的严重性,这样高危人群就会重视了。
要严肃认真但不能“不明觉厉”
广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张周斌,不久前刚刚当选“广州市十佳新闻发言人”,很多人对他印象深刻的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担任了十几次疫情防控发布会的发布嘉宾,在他看来,守护人民健康,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国家提出“迈向健康中国”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提出了四大基本原则,而“普及知识、提升素养”首当其冲列在第一原则。因此,在本期培训会上,张周斌特别讲述了“传递健康资讯,提升健康素养,守护人民健康”的主题。
对于健康知识,首先要知道,才能相信,继而行动。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健康信息等组成的基本健康知识与理念,居民了解多少?张周斌指出,到年,我国要实现全国居民健康素养达到30%的目标。他坦言,从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他亲身感受到人民群众对于健康知识的渴求。
新的疫病来袭,媒体报道带动了普通大众戴口罩、不乱摸、勤洗手、多通风。
今年3月,张周斌在发布会上就“如果国外留学生回国,需要做什么防护措施”的回应,被归纳成“在中短途航班上,尽量做到‘不吃不喝不聊天’,减少摘掉口罩”等提醒,又上热搜,没想到很多人实际做起来强化到甚至穿防护服、戴护目镜;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张周斌总要回答几时能不戴口罩,也总要替一些户外骑车、跑步还戴着口罩的人们“憋得慌”……在有点啼笑皆非的同时,张周斌感叹,人们确实对健康知识十分渴求,但科学认识也确实严重不足。
对于个人而言,最重要的是做好健康防护,做好预防接种,当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才能与负责群体防控的疾控机构、负责个体治疗的医疗机构一起,打好疫病歼灭战。
张周斌还在培训会上透露了一个好消息:广州疾控成为抖音第一个疾控官方号,“目前已经与广州日报团队一起密集拍摄了十几个短视频”。他认为,实实在在用好各种新媒体方式做好健康科普,不搞“不明觉厉”,将严肃认真的科学内容传播到更广泛人群,所有的努力与付出都值得。
“信息疫情”危害严重
“吃大蒜能预防感染新冠病毒”“洗热水澡能预防感染新冠病毒”甚至乡村流行起大放鞭炮,因为听说“放鞭炮能预防病毒”,送走“瘟神”……新闻与传播专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何国平深深地感受到,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世界陷入公共卫生危机的同时,疫情相关各类传闻、谣言与不实信息在各类新旧媒体平台无序传播,对信息的“不信任”令人困扰。
作为培训的主讲专家,何国平教授重点讲述了“新冠肺炎中的虚假信息:规模、特征与事实核查”。
事实上,今年2月中旬,世界卫生组织就将“信息疫情”描述为伴随新冠肺炎大流行的“第二种疾病”。何国平认为,在规模庞大的疫情相关虚假信息中,社交媒体、即时通信软件、搜索引擎等,在线扩散了海量用户自产内容,大量不实信息泛滥,甚至一定程度颠覆了传统新闻传播的“信息把关人机制”。
如果主流媒体失声,会导致各种不靠谱的消息从社交媒体、自媒体等渠道传出甚至持续扩散,人们对信息选择性接触,也会架空媒体的公信力。
何国平教授指出,要从源头上遏止虚假信息产生。他建议,需要从国家层面上完善虚假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的惩罚机制和健全针对治理虚假信息的专门性法律,合理化和规范化传播媒体的管理;社会和行业,要落实先审核后发布、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