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今冬初雪后,“海陀戴雪”盛景如画,山顶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仿佛振翅欲飞。从出发区俯瞰,遍布海陀山的11条索道如一个个空中走廊,成为连接各个赛道的“大动脉”。
空中走廊中,总有一个个身影,他们或攀上索道支架高空作业,或乘坐检修车来回巡检,或开展空中救援为赛时备战。他们,是一支由86位精兵强将组成的冬奥会高山滑雪索道运行联合保障团队。今年11月初起,他们驻扎年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在海拔米的海陀山上,对所有11条索道进行赛前全面、细致、彻底地检查、维护、保养和调试,守护每一条索道的生命线。
//八达岭索道团队
保证每一节车厢都是安全的
“安全,是索道的生命线!要保证我们发出的每一节车厢,都是安全的,这是我们的承诺,也是我们的职责!”
“向控制中心汇报,驱动机房、主减速机、主电机检查正常,变频室、变频器检查正常,下扇机叶检查正常、上扇迂回扇机叶区检查正常。”手台那端,一个声音连贯流畅地汇报着。控制中心里,看到各项数据正常,张洪波发出指令:“好的,准备开车。”吊厢逐一开动,在赛区空中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张洪波今年54岁,是北京八达岭文旅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也是冬奥会高山滑雪索道运行保障团队的总负责人。别看头衔里带个“总”字,他的穿着打扮与普通技术人员没什么区别,头戴安全帽、身着工服、戴着略发灰的白手套,每天穿梭在赛区的各个站房、每条索道中。皮带拉起来是否有弹性?轮组发出的声音是否有杂音?作为从业30多年的索道专家,每一个零部件运转情况,每一处异常声响都逃不过他的眼睛、耳朵。在外行人眼中,延庆赛区11条索道是11条线,可在张洪波脑海里,这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提起任何一条索道,他都能清晰准确地报出各类参数。
张洪波曾创新设计建设了“货运索道”,解决了建筑材料和货物的空中运输问题,被称为“货运索道第一人”。年,他来到北京八达岭旅游总公司,主持了八达岭长城南、北索道的技术改造,使其成为国内日运量最大、年接待游人最多的客运索道之一。
年北京冬奥会世界瞩目,张洪波又主动请缨率领他的技术团队,负责延庆赛区11条索道的运营管理和服务保障。实际上,早在两年前的年冬天,张洪波和他的团队就首次进驻冬奥会赛区。彼时,距离中国第十四届冬季运动会延庆杯高山滑雪速度类比赛仅有3个月。“那时候,核心区配套设施还不健全,但那是延庆赛区的‘首秀’,索道运维不能出一点儿差错。”张洪波回忆,当时,冬奥会延庆赛区的11条索道中仅运行了3条,但就在开赛前5天索道进行全面检测时,真的检测出了问题:索道C紧急驱动系统无法启动。
紧急驱动系统是索道的一道保险:如果索道在运行中出现了问题,利用柴电驱动的紧急系统依然可以保证索道照常运行。经过摸排,最终确定问题出在了低温导致柴油不适用。最终,索道保障小组更换了柴油后,紧急驱动系统才恢复运转。
如今,张洪波带领统筹着包括28位八达岭索道团队技术人员在内的全国技术尖兵们,每天开展早检、巡检、晚检,发现问题、精研技术,做冬奥“云端”上的索道守护者。
//黄山索道团队
零下18摄氏度空中抢修
“冰雪让世界各地的朋友们牵手相聚、让奥运健儿们激情逐梦,但冰雪却给索道维护检修带来的是极大挑战。在挑战面前,我们黄山索道人充分发挥‘黄山松精神’,进一步锻炼了队伍,全力保障了索道安全运营。”
米,是海陀山的最高海拔,也是C索道上站的所在地。这条发端自“雪飞燕”出发区的索道,长米、高差米,是延庆赛区11条索道中海拔位置最高、上下站落差最大、使用频率最高、运营压力最大、运行维护最难的一条索道。运维这条索道的,是黄山索道团队。黄山索道是全国最早兴建运营的客运索道,30多年来,八方来客慕名前往,搭乘云谷、玉屏、太平三条索道和西海观光缆车一览黄山胜景。此次来保障冬奥索道的14人,均是黄山索道队伍中精心挑选出的精兵强将。
11月7日,北京迎来今冬第一场雪。8日,海陀山雪后初霁,披上白衣,棉花糖一样的积雪为赛区带去美景的同时,也为索道维护带来挑战。索道各站点设备是否正常,是否具备开车运行条件?这不能拍脑袋,要实地查看。然而,原本的检修步道积雪深达20厘米,连迈步都困难。办法总比困难多!副队长张长钢顶着寒风、沿着运动员的滑雪赛道爬行而上,寒风刮起雪花吹得他一步一停顿、一步一喘气,2公里的赛道足足走了一个半小时。到达上站,按照标准逐项完成所有检查,确认正常后,张长钢才松了口气。
然而,下一个挑战接踵而至。控制中心数据显示,索道线路上的3个风速仪数据失常。“应该是气温太低,冻住了!”在索道行业从业26年的队长许敏判断道:得赶快抢修!于是,许敏带领潘奇斌等四人组成抢修小队,开动检修车,冒着呼啸寒风和零下18摄氏度的低温,沿着索道逐一抢修。
与普通缆车全然不同,检修车四面通风、头顶无遮挡,只有栏杆防护,普通人光是乘坐可能都会发晕。“四面无遮挡,方便我们耳听八方、眼观四路,也便于攀爬出去检查维修。”说着轻松,但真正搞起检修来可是步步惊心。到达5号风速仪下方,潘奇斌将吹雪机背在身上,小锤子、螺丝刀等工具装在衣兜里,穿好全身式安全带、戴好安全帽,一步一步地从车厢爬梯爬到车顶、越过轮组、再牢牢抓住索道支架攀至顶部。在他脚下,是20多米高的支架和无尽的群山,外人看得屏气凝神,他却镇定自若。果然冻住了!潘奇斌发现,风速仪上方有好几厘米的积雪,下方还结了冰。他一手紧抓支架,一手拿出小锤子,轻轻敲打风速仪的横臂,簌簌雪花缓缓落下;变换角度、多次敲打,积雪基本没了,他又拿出吹雪机,对准结冰的地方,呼呼吹动。可由于戴着手套,手指难以精准按动吹雪机对准结冰死角处,他就脱掉手套操作,可不到一分钟,手指就全部冻僵了,只得重新戴上手套暖和一会儿再继续操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约20分钟后,冰雪全部消除,风速仪的风杯开始转动。一个支架处理完他们又爬回检修车,开向下一个支架,就这样,4人轮换着,1个多小时后,3处被冻住的风速仪一一除冰完成,数据恢复了正常。
此后赛区气象情况正常后,C索道恢复正常运营,运送场馆保障人员为赛时练兵。
//泰山索道团队
“空中救援”严守最后一道防线
“紧急救援,是保障索道乘客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演练取得了成功,也坚定了我们保障冬奥索道的信心,我们将继续精益求精,让冬奥索道稳如泰山。”
“3号轿厢,有运动员被困,快速开展水平救援!”控制中心那端传来严肃的指令、声音急促。收到指令,李鑫尧迅速穿好全身安全带、戴上安全帽,沿着索道移动到滞留吊厢上方,紧抓安全绳,李鑫尧从吊厢顶部下至轿门前,用设备强制打开轿门。“别紧张,马上就安全了,我来帮你系好安全绳!”李鑫尧一边轻声安抚着被困运动员,一边帮他系上安全绳,并缓缓将他送至安全地面。
这是11月15日延庆赛区A2索道水平救援演习的惊险一幕,救援团队是12人组成的泰山索道技术保障团队。这支团队主要负责A1、A2、B1、B2共4条索道。其中,A1、A2两条索道全长米,高差米,是连接奥运村和赛区中间平台的交通大动脉。
20个支架、个吊厢、最佳运力人/小时,不小的运行压力让A1、A2索道的维护工作十分繁重。进驻半个多月来,泰山团队对这两条索道进行了全方位的检查维护保养和联动运行调试,让每一位队员对索道情况了然于胸。在技术员王志国的手边,有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从最初的索道如何开车、挂车、巡视检查,到哪些地方容易出现问题、哪些地方需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