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奇志,誓把山河重安排!一首慷慨激昂的歌曲里面蕴含了十万林县人十年青春岁月无悔的付出,勤劳勇敢的林县人,苦战十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公里的红旗渠,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走在绿意盎然的山间小道上,看着红旗渠潺潺的流水,对这靠双手生生劈出这一弯水渠的人们不由得肃然起敬。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河南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红旗渠青年洞是红旗渠旅游的核心景点,也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洞名由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因参加凿洞的突击队是从全县民工中抽调出来的名优秀青年,故取名叫“青年洞”。红旗渠青年洞总长米,高5米,宽6.2米,青年洞修筑在太行山腰的峭壁之上。它是红旗渠水工、建筑和自然景观结合最为精妙的地段,也是红旗渠建设最艰巨的地段。
遇到专程来红旗渠青年洞的热血青年们,青年洞位置处于豫、冀、晋三省交界处,素有“鸡鸣一声闻三省”之说的牛岭山村下方,渠水蜿蜒,很是壮观。
红旗渠景区,主要以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以及太行山集华山之险、峨媚之雄、三峡之奇、黄山之秀为一体的自然风光而开发建设的风景名胜区,现在以妖娆多姿的风采,向世人展示其独具的特色和巨大的魅力。
这是当年修渠时,为了保证质量,留下的责任界碑,这一段水渠是那个村修的,出了问题就要那个村来负责。
现在来青年洞还可以欣赏一下铁姑娘打钎,铿锵有力的动作,重现了当年修渠时候娘子军的风采。
红旗渠工程动工于年2月,当年10月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总干渠被迫停工。为早日将漳河水引入林州,建渠干部群众挑选了名青年组成突击队,坚持继续施工。当时每天每人只有六两粮,为了填饱肚子,民工就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捞河草充饥。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仍坚持战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终日挖山不止。他们还创造了“连环炮”、“三角炮”、“瓦缸窑炮”等爆破方法,使挖山日进度由0.3米提高到2米多。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终于在年7月15日将洞凿通。为纪念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红旗渠工程指挥部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为此工程亲笔题写了名字。红旗渠工程动工于年2月,当年10月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总干渠被迫停工。为早日将漳河水引入林州,建渠干部群众挑选了名青年组成突击队,坚持继续施工。当时每天每人只有六两粮,为了填饱肚子,民工就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捞河草充饥。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仍坚持战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终日挖山不止。他们还创造了“连环炮”、“三角炮”、“瓦缸窑炮”等爆破方法,使挖山日进度由0.3米提高到2米多。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终于在年7月15日将洞凿通。为纪念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红旗渠工程指挥部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为此工程亲笔题写了名字。
在红旗渠索道往下俯瞰,一条弯弯的公路挂在太行山的山腰上。
在红旗渠看到的每一场景都让人觉得无比震撼,无限风光在险峰,太行山无论多巍峨奇骏,林县人都可以把天堑变通途。看几个小女生在索道上嗨玩,成了巍巍太行一道靓丽的风景。
红旗渠是林县人对大自然勇敢的挑战,红旗渠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
小TIPS
1交通林州汽车站每天(9:30-16:00)有发往石板岩的班车,也可在林州汽车站前和人拼车前往景区,价格-元/辆。
2红旗渠纪念馆和红旗渠景区是通票,票价一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