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庆府
渝中是重庆母城
清晰地保留了重庆三次建都
四次筑城的历史脉络
是我市历史文化资源大区
深厚的历史人文禀赋
独特的两江四岸风貌
为渝中区建成集山水人文城市三位一体的
历史文化名城展示区奠定了基础
按照全市加快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大都市总体要求,渝中区加快了人文渝中建设步伐,出台《渝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规划和实施工作方案》,对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进行了明确部署,到年,推动渝中区历史文化名城展示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1
开展资源普查完善保护规划
底数清、情况实、方向明是干事创业的前提。为此,渝中区将从七个方面发力,实现保护普查全过程、保护体系全要素、保护规划全覆盖、保护手段全智能。
全面开展历史文化资源普查
持续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区、历史建筑申报工作。完成渝中区历史文化资源普查、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公布工作。
挖掘山城江城特色要素
深入挖掘两江码头渡口、特色街巷、索道缆车等山城江城特色要素,整治提升长江索道,恢复朝天门缆车、望龙门缆车,复建嘉陵江索道,发掘打造一批特色历史街巷,加大工业遗产保护利用。
着力发掘巴渝独特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
寻找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景观,结合朝天门、人民公园、洪崖洞、佛图关公园等片区的景观提升,重现巴渝十二景中的字水宵灯、金碧流香、洪崖滴翠、佛图夜雨的景象。
配合梳理渝中区特殊地名文化,将具有山体、江河、传统街巷特色的特征地貌纳入保护体系。
持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
持续开展渝中区传统技艺、民风民俗、传统医药、传统美术、传统体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收集、整理汇编、申报认定等工作,进一步充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策划组织形式多样的非遗主题活动,传唱巴渝诗词歌赋,让市民和游客感受李白、李商隐等著名诗人在渝中留下的不朽诗篇。
建设历史文化资源信息库
收集全区历史文化资源基础数据、测绘资料、保护规划,建立渝中区历史文化资源信息库。每年持续通过拍摄照片、文字研究等方式充实档案,记录历史变迁。在此基础上,配合完善信息库功能,以及搭建申报评估系统和监控管理平台。
高水平编制保护规划
新编、修编一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截至目前,渝中区已完成鲁祖庙传统风貌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和报批工作,完成中山四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今年将完成燕子岩飞机码头传统风貌区申报及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完成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十八梯传统风貌区等9个保护规划的修编工作。有序组织编制历史建筑保护规划。
开展重庆历史人文核心展示区专题研究
今年将完成《重庆历史人文核心展示区保护传承专项规划研究》《重庆历史人文核心展示区保护传承项目规划实施导则研究》的规划编制。以专项规划研究总结的重庆历史人文核心展示区历史文化价值体系为基础,依托母城渝中、人文半岛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加强渝中半岛区域内价值载体、环境及其空间关联的保护,统筹协调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展示区保护建设,突出文商旅城深度融合的发展方向。
2
推进保护修缮塑造人文精品
积极稳妥推进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修缮利用,让历史文化活在当下、服务发展,是新时代渝中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遵循,渝中区将紧扣山水、人文、城市三位一体,着力塑造多项人文精品。
落实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方案
项目化、清单化推进解放碑—朝天门片区的整体提升,精心塑造朝天门山水之门、人文之门、开放之门,整体提升7公里长的滨江岸线品质,统筹建设解放碑—朝天门片区成为高品质的文商旅片区。
推进实施大田湾—文化宫—大礼堂文化风貌片区保护提升实施方案
规划建设大田湾体育场与劳动人民文化宫连接的人行公共通道,开展大田湾体育场、劳动人民文化宫、大礼堂片区保护修缮和综合整治。
打造山城步道特色品牌
依托自然资源本底和历史人文内涵,重点推进半山崖线步道、西南大区步道、环城墙步道以及两江三桥步道建设。
结合群众需求、资源禀赋和实施条件,将山城步道打造成为绿色出行便民道、山水游憩休闲道、乡愁记忆人文道、城市体验风景道。
提升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风貌区品质
有序推进湖广会馆及东水门、中山四路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十八梯、白象街、山城巷、李子坝、重庆古城墙遗址、打铜街、鲁祖庙传统风貌区的保护修缮利用和环境品质提升。
保护修缮历史建筑和重点文物
保护修缮十八梯六五隧道惨案遗址及其环境,充实提升展览水平;加快老鼓楼遗址片区保护利用建设;推进聚兴诚银行、中苏文协旧址等重点文物周边环境品质提升。每年遴选1-2处历史建筑开展保护修缮利用,按照《重庆市渝中区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工作方案》要求,推进已批准公布的历史建筑修缮,推进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推出一批可展示、可借鉴的保护利用实践案例。
加强城市有机更新和历史文脉传承
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将改造思路由拆、改、留调整为留、改、拆,注重人居环境改善,采用微改造,下足绣花功夫,严禁随意拆除和破坏,坚决杜绝拆真古迹、建假古董。推进胜利巷、戴家巷、三层马路等山城老街区,解放西路、人和街等特色老社区的保护修缮和品质提升。
3
传承历史文脉弘扬优秀文化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软实力。为唱响重庆品牌,讲好母城故事,渝中区将立足资源优势,着力从五个方面提升人文魅力。
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
串联革命领导人在我区的足迹路线,选址建设重庆谈判纪念馆,推进中共西南局纪念馆建设。实施红岩革命文物保护传承工程,完成《新华日报》总馆旧址修缮和环境整治。结合重庆山城公园建设,加强红色三岩(红岩村、曾家岩、虎头岩)整体衔接,配合推进红岩村、红岩革命纪念馆品质提升。
突出文化邻里中心
有效利用散布于区域内的历史建筑和文物建筑,植入文化博览、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图书阅览、美术艺术展览、音乐厅、小剧场等功能。
推动巴将军博物馆、重庆筑城史馆、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十八梯山城记忆馆、解放碑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选址建设;推进大坪、望龙门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提升改造;充分挖掘山水自然资源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民俗文化,有效利用全区历史建筑和文物建筑,赋予巴渝民宿丰富文化底蕴,进一步推进我区巴渝民宿建设工作。
建设文化旅游线路
坚持文商旅城融合发展,依托传统风貌区、山城老街区,联动打造红岩村、WFC观景平台以及长江索道等一批重点景区,结合山城步道建设、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形成古城墙游、抗战文化游、红色文化游、历史街巷游等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大力发展母城文化研学旅行;策划引进一批有影响力的大型展演,提升精品文化剧目和文创产品软实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推进历史文化价值阐释体系建设,围绕老城门城墙、文物建筑、山水名人、街巷地名等梳理历史人文故事,开展渝中有故事系列丛书的整理策划、编撰出版工作,讲好渝中故事,彰显厚重历史文化底蕴。
加强历史建筑活化利用
对全区历史建筑使用现状和使用效率进行评估,开展历史建筑功能业态策划研究,探索历史建筑展示形式和使用功能,鼓励用作社区服务、文化展示、参观旅游和公益办公等功能。
针对市、区产权分散的文物建筑,争取市区统筹力度,整合唐式遵公馆、中国民主革命同盟旧址,活化利用中国银行旧址、川康商业银行旧址、聚兴诚银行旧址等文物建筑。推进开放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修缮,充分利用法国领事馆旧址、中英联络处旧址等打造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强化国际交往功能。
将文旅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支持鼓励非遗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地方元素、传统工艺等开发文创作品和文创产品,研发推出有特色、有市场的文化旅游纪念商品,推进建设一批非遗体验中心,借助文博会、智博会等大型展会推出一批优秀作品。
深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研究
依托重庆大学、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市遗产研究院等研究机构,聘请国内知名专家,配合搭建考古挖掘、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名城保护等多专业参与的研究平台。
在研究平台的基础上,择优选取专家,建立历史文化研究团队,长期性、针对性地为渝中区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咨询,配合研究名城保护的理论、方法、标准、措施等。
城市有历史
街巷有情怀
步道有记忆
建筑有故事
环境有文化
渝中将全力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展示区
延续城市文脉留住母城记忆
让优秀历史文化活在当下服务当代
更好地推动城市发展从历史走向未来
原标题:《有历史有情怀有记忆有故事渝中全力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展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