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获得性肺炎(CAP)还是比较常见的,轻症的CAP通常是门诊治疗。上周门诊上有个CAP病人发热咳嗽痰多,病人主动要求查个痰培养,说要查查什么细菌感染。
我们住院CAP是常规查痰培养的,但是门诊查痰培养的确不多,这是为什么,有无循证医学依据?CAP病原学检查的意义按照年中国CAP诊治指南,第1步是CAP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第步应该是评估严重程度,根据CURB-65、PSI等评分决定治疗的场所(siteofcare),决定门诊治疗还是住院甚至ICU治疗;第3步根据患者年龄、基础疾病、肝肾功能、既往用药等情况分析最有可能的病原体及耐药风险,第4步则是合理安排病原学检查,及时启动经验性抗感染治疗。什么是经验性抗感染治疗?CAP诊断时,临床医生往往不知道CAP的病原体,初始抗感染治疗通常为经验性的,覆盖最常见的病原体。CAP最常见的病原体是肺炎链球菌与肺炎支原体,所以CAP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方案通常是覆盖肺链与肺炎支原体的。图1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年版)临床诊断标准符合以上标准就可确立CAP的临床诊断(clinicaldiagnosis),启动经验性广谱抗感染治疗。病原学检查后如能明确病原体,则可确立病原学诊断(etiologydiagnosis),切换为窄谱目标性抗感染治疗。CAP为什么需要病原学检查,为什么要窄谱目标性抗感染治疗,具体原因可见表1。表1经验性广谱抗感染与目标性窄谱抗感染治疗的各自优缺点指南推荐1.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年版)(1)除群聚性发病或初始经验性治疗无效外,门诊接受治疗的轻症CAP不必常规进行病原学检查(IIIB)()住院CAP通常需要进行病原学检查。当经验性抗感染疗效不佳需要进行调整时,合理的病原学检查尤其重要(IA).年IDSA/ATS社区获得性肺炎指南(1)门诊治疗的成人CAP不推荐常规痰涂片与痰培养(强推荐,非常低质量证据)()住院成人患者以下情况推荐痰涂片与痰培养:(3)重症肺炎,特别是已经插管的(强推荐,非常低质量证据);(4)目前正在经验性抗MRSA或铜绿假单胞菌治疗的(强推荐,非常低质量证据)或(5)曾有MRSA或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特别是呼吸道感染者(有条件推荐,非常低质量证据)或(6)过去90天曾住院并接受过静脉抗生素治疗的(有条件推荐,非常低质量证据)。理由目前没有高质量的证据说明门诊CAP患者常规痰培养可改善患者结局。SanyalS等研究了年收住入院的例CAP,抗菌治疗方案均按照美国胸科学会(ATS)指南推荐,其中5例(14%)对初始治疗无反应,对于这些初始治疗失败的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是根据微生物检测结果调整方案,还有一组是根据经验调整方案,结果发现两组间死亡率并无区别,所以作者认为住院CAP患者不必常规微生物检测,除了对于那些少见菌或者耐药菌。VanderEerdenMM等有前瞻性的随机研究,~年共纳入6个住院CAP病例,分为针对病原菌的目标性抗菌治疗组与根据ATS指南广谱经验性抗菌治疗组,结果发现两组间在住院时间、30天死亡率、临床失败率及热退时间等方面并无差异。ShariatzadehM等的前瞻性研究共有6医院参与,共纳入位CAP住院(非入住ICU)患者,其中有例(39.6%)患者送检痰培养,例(占痰培养标本的94.1%)是合格标本可进一步培养的,最后培养阳性例(占痰培养标本的33.7%)。结论是:仅少量患者痰培养阳性;痰培养阳性结果并未影响抗感染治疗及死亡率。EwigS等的研究发现,04例住院CAP患者中有8例(40%)例未找到病原体,未能建立病原学诊断,但与找到病原体组相比,两组间30天死亡率并无差异。讨论住院CAP一般是根据CURB-65或PSI评分较高的,预期死亡率相对较高,而目前诸多研究发现对住院CAP患者病原学检测,根据阳性结果调整抗菌治疗方案也未能改善死亡率,而门诊治疗CAP的CURB-65或PSI评分更低,死亡率也更低,更无必要常规痰培养检查。CAP最常见的致病菌是肺链、肺炎支原体等,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成功率较高,常规痰培养有点画蛇添足。而且痰培养为开放性标本,痰培养采样送检需要严格的规范化操作,否则假阳性假阴性较多,即便痰培养结果阳性也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判断,进一步区分是污染、定植还是感染,以免误打误治。综上所述,门诊治疗的轻症CAP痰培养并不能改善结局,反而增加医疗资源耗费,所以门诊CAP常规痰培养检查实无必要。小结1.门诊接受治疗的轻症CAP不必常规痰培养检查;.初始规范化抗菌治疗无效或聚集性发病者可考虑痰培养检查;3.痰培养标本的采集与送检应规范化,以免误诊误治。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与治疗指南(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39(4):1-7..MetlayJP,WatererGW,LongAC,etal.DiagnosisandTreatmentofAdultswithCommunity-acquiredPneumoniaAnOfficialClinicalPracticeGuidelineoftheAmericanThoracicSocietyandInfectiousDiseasesSocietyofAmerica.AmJRespirCritCareMed.Oct1;00(7):e45-e67.3.SanyalS,SmithPR,SahaAC,GuptaS,BerkowitzL,HomelP.Initialmicrobiologicstudiesdidnotaffectout